最近三個月以來,不僅是股市,亞洲新興市場貨幣和債券等其他資產也大幅下挫,整個新興市場金融動蕩,以至于哀鴻遍野。這讓人聯想到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雖然筆者認為可能不會重演昔日的金融危機,但可能會出現新的危機。
一、新興市場金融動蕩的主要表現
首先看新興市場上的股市,出現了持續的大幅下跌。據悉,新興市場國家正將面臨一場小型的金融風暴,特別是印度、印尼、巴西和泰國等國家表現更差。8月20日演變為一場全面的新興市場股市大跌。印尼、泰國、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等國股市當天的跌幅在1.5%至3.2%不等,印尼股市連續3天的跌幅更是超過了10%,跌入了技術上的“熊市”。
其次,再看看外匯和債券,也出現大幅下挫。印度盧比對美元的匯價8月21日日再創歷史新低,跌破64;印尼盾、泰銖以及巴西雷亞爾等則觸及一年至4年來新低不等;印度10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破9%,創近5年來新高。尤其是印度的貨幣貶值相當驚人!自2008年盧比對美元達到高點后,至今已經下跌了37%。最近一次暴跌的導火線則是5月份以來市場對美聯儲縮減貨幣刺激規模的擔憂,外國投資者急忙從印度的債券和股票市場上撤出資金,導致5月份以來印度盧比加速貶值,盧比對美元下跌超過12%。數據顯示,在過去三個月里,印度盧比的表現在24個新興市場國家貨幣中排名倒數第二,僅次于巴西的貨幣雷亞爾。可見,除了印度外幾乎所有新興市場的貨幣(人民幣除外)也都在快速貶值。巴西、南非和印度三國貨幣在24個新興國家里貶值最大,印尼、泰國、土耳其和其他新興市場也緊隨其后。
自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暗示美國可能退出量化寬松后,外國資金紛紛新興市場,由于市場對美聯儲可能會退出量化寬松的預期,市場普遍擔憂因美聯儲QE退出而抬升的美國國債利率會吸引資金回流美國本土。事實上,美國國債市場已經有所反應,今年8月19日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觸及2.9%,創下自2011年7月28日以來的最高水平。熱錢紛紛從新興市場撤離,導致了新興市場的金融震蕩。
中國雖然沒有出現人民幣貶值的現象,但是資金出逃使得中國國內銀行系統本就緊張的流動性狀況進一步惡化。截至今年8月份,中國銀行間短期利率平均值為4.1%,高于今年頭五個月3.4%的平均水平。這意味著中資銀行不得不控制放貸規模。另外,中國股市也受到影響,6、7月份比之前下跌10%左右。
二、新興市場金融動蕩的主要原因
近期新興市場國家股市下跌、貨幣貶值,有許多復雜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不外乎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從內部環境看,新興經濟體增長勢頭疲弱,而且結構性問題阻礙中期走勢。新興市場國家大多數是傳統產業,附加值不高,而且受外匯匯率變動影響很大;金融體系比較脆弱,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出現問題。從今年第2季度GDP數據看,印尼、泰國經濟增長比1季度均出現下滑;新興市場最新的7月PMI前瞻指數也普遍下降,大多數國家處于或者接近收縮區間。這也說明,新興市場國家潛在的經濟問題開始暴露。
從外部因素看,美聯儲量化寬松退出預期加強,吸引資金大量流出新興市場。自從美聯儲2013年5月提示QE退出的條件和可能的時間表,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流出的趨勢明顯增加。另外,近期美國經濟有復蘇趨勢,第2季度經濟增長超預期,ISM前瞻指數也顯著改善,美聯儲近期開始降低資產的購買規模成為市場共識,因此,資本從新興市場流出進入美國就成為必然趨勢。
三、對中國的三點警示
警示之一: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動蕩雖然沒有導致中國人民幣貶值和債券市場大跌,但是也對中國經濟帶來了影響和沖擊。我們不能漠視這種影響,那是要犯錯誤的,因為這種影響會逐步顯示出來,對中國外匯市場、股市和房地產的影響可能要到明年才能顯示出來。就像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在當年3月份爆發,中國直到2008年的10月份才有所反映,大約滯后半年左右的時間。
警示之二:美聯儲無論是提出還是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都是美國的一個經濟戰略或策略,其目的是轉嫁危機,如果沒有任何防備,那么誰就要攤上大事,就要倒霉。所以,中國永遠不能掉以輕心!必須要有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各種應對方案,這樣才能變被動為主動。
警示之三:必須觀察這些沖擊的內容和影響程度。這些沖擊可能包括:加大跨境資本流動、全球匯市、資產價格、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性,增加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貶值的風險等。同時,要全面評估這些沖擊的影響程度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