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例子是雙十一,大家都知道去年創造了一個很驚人的數字:190個億。去年雙十一是我們第一次給淘寶賣家提供云計算服務。最經典的一個例子是有一個賣家,在雙十一的上午系統崩潰了,我們用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在云計算的平臺上幫他重新啟動了全套的服務,賣家基本沒有什么損失。這就是云計算的最大好處,可以瞬間擴容,你想要多大的空間,就有多大的空間。去年有個淘寶賣家平時的單量,可能也就一萬多單,雙十一那天沖到了50萬單。50萬單是什么規模?是某個電商一天的訂單量。而淘寶的一個賣家在沒有任何IT投入的情況下,就在淘寶云計算的平臺上完成了。大家可以想想看他的成本優勢是多大。正是由于這樣的一個優勢,今年的雙十一,80%以上的天貓訂單,都會綁在云計算的平臺上。去年我們冒著很大的風險做了一個實戰演習,有百分之十幾的商家用的是云計算的服務,很成功的度過了一個巨大的峰頂。今年我們對于云計算的信心、對它的商業價值都有了根本的認識。
所以再跟大家總結一下,云計算跟傳統的IT自營的思維有所不同。
1)首先,傳統的IT企業,在IT的投入屬于固定資產。云計算作為一個公共服務來說,是一個運營費用,一個可控的運營費用,這個費用對整個資產結構、財務狀況的優化,產生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2)其次,大部分IT設備作為自營的時候,是為了保證最大值時的使用,一定有巨大的浪費,絕大部分企業的平均使用率不到30%。使用云計算的時候,是按照電費的方式每個月結算,實際用了多少計算量,根據賬單來付費,這樣基本上沒有任何的浪費。
3)最后,傳統的IT方式,擴容得周期長、門檻高、投資大,技術門檻越往上越高。大部分企業做到一定程度,投了IT就投不了其它方面。但是用云計算可以享受最先進的技術,比如說安全。一方面大家肯定會關心任何一個公共服務平臺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由于安全性如此重要,一個公共的平臺對安全的投入,一定遠遠超過任何一家企業。去年一個資源型的網站,發表了對某個IT公司不太有利的言論,結果網站遭到了惡意攻擊,兩小時就被攻跨下線了。后來這個資源型網站搬到了阿里云計算平臺就安全了,因為要攻破阿里整個安全體系,難度就非常大了,但是一個小企業不太可能有這樣的安全防護。所以采用這種方式,就不怕頂尖黑客或是這樣的惡意攻擊了。這就是平臺跟一個企業之間的差別。
瞬間擴容,不用為空置去付額外的代價,這是云計算非常大的商業價值,最后總結一下對云計算討論,還是剛才那句話,將來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能夠通過接到互聯網獲得實時的服務,然后根據實際使用支付費用。
當云計算成為這個社會基礎服務設施的時候,我覺得人類才真正進入了新的時代。如果不是電變成了公共事業,不是福特在電的基礎之上創造了第一條流水線的話,也就沒有什么工業時代。同樣,只有當越來越多的企業,把他們的運營放在公共的云計算平臺的時候,一個新的時代才真正到來。
(三)大數據
第三個我想跟大家講一下大數據,這可能是近一年來最時髦的詞了。大數據真正的本質不在于“大”,而是在于背后跟互聯網相通的一整套新的思維。大數據跟傳統的數據最大的差別在哪呢?
1)在線。首先大數據必須是永遠是在線的,而且在線的還得是熱備份的,不是冷備份的,不是放在磁帶里的,是隨時能調用的。不在線的數據不是大數據,因為你根本沒時間把它導出來使用。只有在線的數據才能馬上被計算、被使用。
2)實時。大數據必須實時反應。我們上淘寶輸入一個商品,后臺必須在10億件商品當中,瞬間進行呈現。如果要等一個小時才呈現話,我相信沒有人再上淘寶。十億件商品、幾百萬個賣家、一億的消費者,瞬間完成匹配呈現,這才叫大數據。
3)全貌。大數據還有一個最大的特征,它不再是樣本思維,它是一個全體思維。以前一提到數據,人們第一個反應是樣本、抽樣,但是大數據不再抽樣,不再調用部分,我們要的是所有可能的數據,它是一個全貌。其實叫全數據比大數據更準確。
這是大數據的三個本質,在線、實時、全貌。
為了讓大家對大數據有更多的理解,我再把它展開跟大家討論一下。大家做企業,最容易想到的兩個數據應用,一個是市場調研,派個市場公司或市場部門做一個調查,去看下各公司什么反饋。第二個就是商業智能BI、數據挖掘,查看數據經營的報表。這是最傳統的兩個數據應用。這樣的數據應用有幾個典型特征:
1)要知道準備達成的目標,從而主動收集這些數據。由于每個企業的計算能力跟成本不一樣,數據數據保留多少時間、哪些數據能用,是有所不同的。而大數據是實時的記錄數據。原則上,任何人上任何一個網站、做的任何事情,所有事情都會被記錄下來,沒有人事先做區分。所以大家不再去問,是數據就記錄下來,所以這是第一個差別。
2)第二個差別:參與的人不再是有意識的參與,而是無意識的參與,你是為自己的利益在做事情。你用一次搜索,你就參與了谷歌的大數據搜集,因為你的每次點擊就是一個數據來源。如果讓你參加一個市場調研,80%的情況下你會拒絕,15%的情況下你可能會要求某種意義上的補償。很少有人愿意主動的參加市場調研,因為對你來說是個負擔。但是線上的大數據對絕大部分人來說,完全是一個無意識的、自利的行為。我上淘寶就是為了買東西,我上微博是為了看新聞,我上百度是為了搜索,你都是為了自己利益而觸發的一個無意識的行為,但這個無意識的行為,都為大數據做了貢獻。
3)第三個差別,一個是單向,一個是雙向。我們以前做的數據分析也好,都是先假定一個目的,然后拿到現成的數據,分析行為,來測試我的猜測。這些都是有一個單向的主導。大數據本質上一定是雙向的,就像搜索,你點擊搜索引擎點擊的時候,你是給它輸入了數據,它給你的結果就是它與你的互動,就是它帶給你的數據價值。這個大數據本身也在隨時為你創造價值,這樣的話就變成一個雙向互動的正循環,雙方都給對方貢獻了數據價值。任何大數據應用,如果在設計時就沒有這種雙向、互利的正循環的話,是跑不起來的,本質上就不是大數據。
最后一點還想強調的是反應速率,大數據的數據價值越大,它的反應速率就要越高。比如說谷歌的搜索,你輸入一個關鍵字看到的結果,跟一個小時以后再輸入同樣的關鍵字得到的結果,很可能已經不一樣了。因為它已經把一個小時內全球所有的點擊重新計算了一遍,然后把信息做了結果優化再反饋給你。所以大家可以想想看,反饋的速度越快,它創造的價值越大,消費者參與的動機就越大。數據越跑越大、反應越來越快、結果越來越好、用戶參與會越來越大,才能變成一個黑洞效應。這是我想講的大數據的核心概念。
互聯網的本質,講完這三個詞基本上已經講完了。我給大家提供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思考工具。你怎么用這種思考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有互聯網的思維,你先有了互聯網的思維,你才能夠去用互聯網的技術。
講完了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之后,接下來給大家再介紹一下基本的推論。基于互聯網的本質,我們會得出一些什么樣的結論?
互聯網的精神是什么?什么才叫用互聯網的思維做事情?我剛才講的那三個,已經把評判標準告訴大家了,拿這標準往上一套,基本上就知道是不是大數據的應用。那么互聯網的精神是什么呢?
1)平等。為什么是平等?這是由技術決定的,就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一個網狀結構的互聯網,是沒有中心節點的,它不是一個層級結構。雖然不同的點有不同的權重,但沒有一個點是絕對的權威。所以互聯網的技術結構決定了它內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是互動。平等是互聯網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
2)開放。為什么要開放?你越開放,你跟別人的連接就越多。在一個網狀社會,一個“個人”跟一個“企業”的價值,是由連接點的廣度跟厚度決定的,。你的連接越廣、連接越厚,你的價值越大,這也是純信息社會的基本特征,是由你的信息含量決定你的價值。所以開放變成一種生存的必須,你不開放,你就沒有辦法去獲得更多的連接。
3)互動。無論是從互聯網還是從大數據的角度,一定是雙向的,互動才創造價值。其實“來往”本身就是互動,有來有往嘛。
4)最后一個最實際的,是迭代。什么叫迭代?一個想法也好,一個產品也好,得先有原型,扔出去、用起來、別人給你反饋、你把壞處修正,這是一個實時互動的過程,而不再是理論。無論是研發產品還是提供服務,各個方面不再是原來那樣通過一個看起來嚴謹的理論來實施的,更多的是通過實踐、通過優化來逼近。所以更多的是計算,不再是數學理論。這是很大的一個差異。
以統計為例,統計的理論都是在計算能力不夠的情況下,用一種算術的方法找到最想要的,能夠倒推出總體的狀態。統計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理論、數學理論,而大數據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算法的優化。我根本不假定理論,我只是通過一輪一輪的迭代中回歸,來逼近真實。用戶的需求是什么?首先打出去,然后再校驗,只要有雙向的反饋,我總是離真實越來越近。所以迭代是互聯網整個產品的最關鍵的一個基石。跟這相關的還有A/B test,這也是互聯網的特殊性跟它的技術架構決定的,比如說要測試任何一個產品,我可以把淘寶流量的1%切出來,先給它試這個東西,試完這個程度我再把它放大到20%、80%。迭代跟A/B test的結合使用,讓互聯網企業的效率遠遠超過傳統企業所能想象的。
5)第五點是演化,而不是計劃。大家應該有一定的感知了,我剛才講的迭代也好,A/B test也好,它本質上不是通過一個完美計劃來實現的,而是通過一種演化的方式,來逐漸優化、接近更好的狀態,這是互聯網精神。
我總結互聯網的精神就是,平等、開放、互動、迭代、演化,就這5個。既然是叫精神就要深入骨髓,貫徹到你的產品、服務、團隊、組織、運營當中去。
最后總結一下,互聯網到底給我們帶來什么?從一個最大的角度來說,互聯網讓我們從工業文明走向了信息文明,從工業經濟走向了知識經濟。這些話喊了二三十年,正是因為不斷的喊,今天我們才可能跨過這個門檻。我把云計算的普遍使用,當做這個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的標志。當然云計算作為一個公用事業,達到30%或40%的覆蓋率,可能還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但是我們應該已經像100年前狀態,即1910到1920年這十年快速發展的狀態。同時正是因為有了云計算,大數據變成了可能。如果沒有海量數據的存儲和計算能力讓成本變得非常低廉的話,根本不可能做大數據,數據的成本就把你壓垮了。
我們在從一個機械系統的時代走向一個生態系統時代,從工業文明走向信息文明,從工業經濟走向知識經濟。從這個角度看,如果說農業文明時代最重要的資產是土地跟農民的話,工業時代則是資本、機器(機器是固化的資本)、流水線上被異化了的人。工業時代早期考慮最多的是異化的人,因為人也被當做機器在處理。福特另外很有名的一句話是“我根本不需要你們的腦袋,我只需要你們的手跟腳”,所以人只是流水線當中的螺絲釘。資本跟異化了的人,是工業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到了知識經濟的時代最核心的資源,是兩個新的東西,一個是數據,一個是知識工人(知識工作者),就是德魯克在上個世紀末講的Knowledge Worker。大家可以看到資本“Capital”,在未來再也不會占據那么大的重要性。當然我們整個社會的變化、生產關系的變化總是落后于生產力的變化,所以資本市場的整個評估,還是以股東利益作為最大化作為基本指導思想。企業的管理也會從傳統的多層次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網絡、更加生態的方式。讓Knowledge Worker真正能夠創造價值,變成任何一個組織和整個社會最重要、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我附帶提一句,大家要看書的話,有本書還是最經典的,就是德魯克寫的《21世紀的挑戰》。這是寫得最經典的一本書,對未來整個大趨勢的變化,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闡述了知識經濟對于我們每個人到底會怎樣。大數據只是知識經濟落地最實在的切入口,當云計算有了大數據、有了互聯網這樣的基礎后,這三者是三位一體的。沒有云計算,就沒有大數據,云計算是為大數據服務的,而整個互聯網輸出的就是計算能力。人們提過super computer超級計算機,而互聯網就是最大的一臺計算機,它輸出的就是全社會所有需要的計算能力。
當這三位一體的東西開始走向正向循環的時候,知識經濟就真正開始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面臨著跨時代的變化,而且一切才剛剛開始,未來還有太多太多的可能性。如果不是100倍空間的話,至少幾十倍的空間是能看到的。任何一個大型技術革命,早期大家總是高估它的影響,會有一輪一輪的泡沫;但是中期大家往往會低估它的影響,覺得這些不過是概念而已。當你覺得它是概念的時候,它已經開始生根發芽,開始茁壯成長。
本文是阿里巴巴副總裁、參謀長曾鳴10月27日在長江商學院發表的主題為“互聯網本質”的演講: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