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哪些東西會被重新定義?
面向未來的新型內容公司,它們有可能從四面八方各個不同的角度切入市場,但它們會有一個最重要的共同點,就是敢于重新定義。
譬如說,什么叫內容。按照傳統的理解,內容是藝術創作。其實,就藝術性而言,一部電影與一部 iPhone 沒有本質的區別。內容的第一屬性是產品,產品意味著需要有研發和產品線,并且可以接受用戶反饋和快速迭代。
譬如說,什么叫目標市場。傳統概念里,目標市場是觀眾(頂多是中老年觀眾),是讀者(頂多是高學歷讀者),是用戶(頂多是高富帥用戶)。但互聯網可以讓我們精準很多,因此內容面向的目標市場可能是一二線城市的 95 后,是都叫獸和李敏鎬狂熱的粉絲群,是渴望出柜的同性戀,是女才男貌配和大叔羅莉配,是正在失戀或者熱戀中的人,是想要減肥或者減肥失敗的人,是每月服裝和化妝品支出超過所掙工資的人。
譬如說,什么叫發行。傳統上內容的發行商把內容發送給播出平臺(無論是電視臺、電影院還是視頻網站)就算完成了發行。未來的發行必須直接面向最終受眾--發行意味著把內容傳播到目標受眾人群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內容的商業價值。電視臺、院線和視頻網站只是中轉平臺,受眾人群才是發行的真正目標。
譬如說,什么叫融資。過去用于制作影視內容的資金只能通過與投資機構(無論是有投資能力的影視公司還是影視投資基金)一對一的溝通和談判獲得,今天一對多的眾籌的模式已經出現。只要作品優質并且定位清晰,就完全可能通過網絡直接獲得目標受眾的資金支持。為內容融資的過程同時也是營銷內容的過程。
譬如說,什么叫營銷。傳統的影視作品營銷是從發布會開始,并且集中在作品播出或者上映前達到高潮。在互聯網時代,營銷幾乎從立項那一刻開始,并且貫穿整個制作、發行和傳播的全過程。傳統的營銷大量依靠媒體發稿和報道,新型的營銷需要大量借助意見領袖以及他們的社交關系、精心營造的熱點事件和專業制作的病毒視頻。傳統的營銷都是為某一部作品服務,而新型的營銷不僅是為了單個產品,更是為了整條產品線。
譬如說,什么叫收入模式。傳統上電影的收入模式是票房,但在未來的中國市場,電影有沒有機會做到線上線下同步發行、影院 客廳共同構成票房?傳統上電視劇的收入模式是賣版權,未來會不會至少有一部分電視劇更多地靠游戲和視頻購物掙錢?傳統上時尚期刊的收入模式是賣廣告,未來的期刊出版會不會靠 Pad 和手機做到“內容即零售”?傳統電視欄目的收入方式都是廣告,但《爸爸去哪兒》已經為市場點亮了一盞燈,未來會不會有更多的電視欄目從電影、游戲和無線應用上實現自己的商業價值?
譬如說,什么叫電影和電影院?有誰規定電影非得 120 分鐘?有誰規定電影只能為品牌量身定制而不能用來創建一個品牌?有誰規定電影院里看到的電影版本一定要和客廳墻上放映的電影版本保持一致?有誰規定電影院只能是電影的收入實現場所而不能是跨媒體內容的營銷中心和體驗中心?
以此類推,什么叫電視和電視機?什么叫雜志和雜志社?什么叫圖書和出版商...
世界在變,內容產業必須用于和招商銀行的口號相反(此處沒有植入)--因我而變。
與傳統影視公司相比新型內容公司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1)用產品思維替代作品思維
作品思維的出發點是作者,產品思維的出發點是目標市場的用戶需求。作品思維需要作者的靈光閃現,產品思維需要精確的設計和計算。作品思維只在意單一作品所釋放的市場價值,產品思維更在意產品后續更新和快速迭代的空間。作品思維實現價值的方式主要靠作品本身,產品思維實現價值的方式是跨媒體和價值鏈。作品思維的核心關注在于作品本身的影響力,產品思維的核心關注在于作品是否可以形成一個擁有續集潛力的內容品牌。作品思維主要依靠有才華的作者個體單打獨斗,產品思維更多依靠有紀律、講配合的團隊協同作戰。
當然,在任何時代,高品質的內容都需要才華和創意,有價值觀支撐的好故事永遠有市場。從這個意義上講,電腦永遠不可能替代藝術家的聰明才智和情懷。未來偉大的作品仍然會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作者,需要數年磨一劍的精雕細刻。然而,偉大的作品不等于優秀的內容公司。一家優秀的內容公司--無論能否生產出偉大的作品--首先要有能力用生產線和生產流程來保證可以規模化地、可預期地、連續地生產出擁有明確市場定位和清晰商業模式的、有機會形成內容品牌的優質內容。
(2)從項目驅動轉向受眾驅動
傳統影視公司往往是項目驅動,項目與項目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新型內容公司應該盡可能圍繞同一目標受眾群構筑生產線,形成板塊效應,這樣不同生產線之間更容易產生協同,整個公司也更有機會圍繞這個目標人群打造出一個更加完整的產業鏈。
傳統影視公司的發行和營銷流程通常只有一個,無論什么樣的作品一旦進入了管道都變成了行活。新型內容公司會根據內容本身的特點量體裁衣地確定發行和營銷策略。譬如,如果我的目標受眾群是 95 后,手機和 Pad 就是我最重要的傳播渠道,客廳墻上的那塊屏我暫時幾乎可以忽略,平面媒體上的營銷軟文發一個字都是浪費錢。
(3)機構化能力更加前傾
傳統的影視公司往往從本子開始,以播出(上映)來回收商業價值。新型內容公司必須從市場需求和產品研發開始,并更多地從產業鏈、而不僅僅是播出和上映來獲取商業價值。因此,新型內容公司的機構化能力和組織架構會更加前傾。只有建立強大的市場研究和產品研發能力,才有可能源源不斷地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品牌產品。其中,市場研究部門的工作是給目標人群把脈,找準他們的麻筋兒和興奮點;產品研發部門則需要根據市場調研的結果找到合適的作品載體。
從某種意義上說,未來內容公司拼的就是市場研究和產品研發的能力,頂多再加上社會化營銷。其它的都可以交給別人來做。這里才是最有可能形成核心競爭力的地方。
(4)用大數據替代主觀判斷
雖然大數據和互聯網思維一樣,念叨出來就要做好挨罵的準備,但在內容領域,中長期我還是會選擇相信大數據的應用前景。
大數據將不僅僅被用于市場和受眾調研。從決定什么樣的電影用什么樣的導演和卡斯到確定一個多少分鐘的故事應該有幾個扣到了第幾分鐘必須解扣,從決定面向某個受眾人群營銷預算應該如何分配到分析電影上畫時可能碰到的天氣對于院線上座率的潛在影響,大數據都有用武之地。
最近這段時間,兩部熱播劇正在被市場廣為談論,一部是《來自星星的你》第一季,一部是《紙牌屋》第二季。
Netflix 推出《紙牌屋》第一季的時候只需要它帶來不到 52 萬的新增用戶就可以回收這部劇的全部成本,結果三個月之內這部劇幫助 Netflix 新增了 300 萬用戶。這是內容對于平臺的價值,也為內容公司指明了提升自身價值的方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