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讓他們遭遇“滑鐵盧”
一家名為萬邦國際農產品物流城的大型蔬菜水果批發市場就坐落在鄭州郊區,總規劃占地5300畝,一期占地1600畝。“來自全國各地的蔬菜一車車運來,我們的菜放進去就是石入大海。”霍明對記者說。
“現在基地里每天有幾十個工人在干活,我早晨一睜眼就得想辦法給他們發工資。”這是霍明他們在創業過程中最艱難的時刻。“當時也設想到了困難但是并沒有想到會有這么難。”霍明說。今年他們承包的三百畝大棚全部種植茄子,根據近十年茄子的行情,他們覺得怎么著批發價平均下來也有個一元錢左右,刨去成本五六毛錢,收益還不錯。
讓他們始料未及的是,今年茄子大豐收,市場上茄子開始滯銷,現在大棚里的茄子有40萬斤,不及時賣出去,恐怕要爛在地里。霍明嘆口氣開玩笑說:“玩鷹的讓鷹叼了,沒想到種茄子,會栽到茄子地里。”市場讓他們實實在在地遭遇了一次“滑鐵盧”
經過這次教訓,他們逐漸認識到了市場的無情。霍明告訴記者,把握市場是一個經驗活。“有一個老大哥告訴我他曾經種過950畝的胡蘿卜,結果全賠了。原因就是對市場把握不準。”霍明感嘆到,“這里面的道道太多了,例如北京人喜歡帶泥的蘿卜,而廣東人喜歡洗好的蘿卜。要想在這一行里干好,首先要對市場了解比較全面,我們這次算是得到了一個教訓。”
郭帥和他的團隊也經歷了不小的教訓。這讓他們重新思考自己的發展戰略。
“天氣入夏我們第一次進荔枝,說實話之前我們經常吃荔枝,但是卻不知道荔枝怎么能夠長期保鮮。”小郭描述了這次教訓的經過,“第一次進貨因為荔枝新鮮就直接要了好幾箱,但是第一次賣‘新鮮玩意’,似乎同學們都對這個消息不很靈通。第一天的銷售量確實不怎么好,第二天我們泡沫箱里的荔枝已經有些不水靈了。”可想而知,這第一批荔枝他們不單沒有賺到錢,還賠了不少。“當我們拿起泡沫箱去把那些變質的荔枝倒掉的時候,心里的確不是滋味。”這次經歷讓幾個小伙伴更加重視水果的保鮮儲藏。
小郭團隊因為缺少水果的儲存、運輸知識,又加上微博微信的運營還不夠完善,導致市場銷量不斷下降。“這一段時間,門口攤販的增多、水果價格的波動,以及天氣炎熱、溫度升高帶來的水果保鮮問題困擾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必須想辦法突破這個‘瓶頸’才行。”小郭要想在市場上勝出,還需要解決不少問題。
河南農業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李國權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小郭團隊的創業因為運輸成本太高,持續盈利恐有困難。當業務超出一所學校的距離,就要建立起銷售配送網絡,這需要很大投入,而水果在路上的保鮮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消費者未必買賬。我建議通過水果銷售建立起網絡,然后尋求多種經營,同時開通網上支付功能,這樣才能在市場上立足。”李處長的一番話讓郭帥感到了現實的無奈,“但是創業并不是一定要有新的市場,我們把水果賣得最好,找到自己的特色也能夠成功。”郭帥也在積極尋找辦法,突破“瓶頸”。
“我認為大學生創業還需要謹慎,因為萬一失敗了,他們容易失去創業的激情,并不是誰都有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站起來的勇氣。”河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院長孫治強告訴記者,他希望大學生要先當好“被管理者”,等到對社會需求了解全面,自身更加成熟后再去創業。
突圍還需多管齊下
農業創業如何才能“地里刨金”?霍明認為要“農業設施跟得上,選種要好,管理到位,技術先進,市場銷路好,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全盤皆輸”。
河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馮建燦在聽到記者講述霍明團隊的創業故事后認為:“‘舌尖上的創業’是一個成本高、風險大的工程,對技術團隊、管理團隊和銷售團隊的要求都比較高,現在大學生畢業后可能在技術上勉強能夠應付,但是在工人管理、市場開拓、風險防范上還需要歷練。”
霍明團隊在創業過程中的確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在管理上,他們就遇到過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工人并不像想象中那樣勤奮,他們有時會想辦法偷懶,如何管理工人,讓他們能夠高效工作成為一個難題。他們為此沒少動腦筋。最后,幾個人從外地招收了一批工人,又推行責任制,最終摸索出一套比較好的管理方法。“當地和尚不念經,只有責任承包到人,他們才肯出力氣。”李長昆剛從學校畢業,對管理最頭疼,但經過鍛煉現在也輕車熟路了。
在風險防范上,很多風險他們并沒有提前預防,據霍明講,最慘的一次,是年后連下了兩場大雪,積雪深度達到四十厘米,大棚都沒法起簾子,茄子在長期見不到陽光的情況下得了霉病,給他們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其實后面我們考察了解到,在山東壽光有一種吹雪機,可以解決這種情況,但是由于前期考慮不周,防范不到位,遇到這種情況時再去買已經來不及了。”霍明告訴記者。
“技術上沒有問題,我們有兩個農業大學學生,實戰理論經驗都很豐富。但社會經驗還是不足,吃了很多虧,導致我們的整體成本上升。”霍明說。“記得3月20號那天刮了一場大風,我們剛上防雨浮膜,五萬多元的浮膜兩個小時之內全部刮爛,當時我們三個人坐在大棚上,感覺風像刀子一樣劃在臉上,心里也是五味俱全。后面才知道,來大風時就不應該壓膜,而是應該讓浮膜隨風漂浮卸力。”
“這些風險其實在創業前都應該考慮到,如果能夠做好防范,完全可以避免,也可以減少損失。”馮建燦對記者說。
其實,與這些相比,最讓他們頭疼的還是市場無法打開。“我們種的品種,安徽阜陽的種植戶也很多,距離又很近,并且湖北、湖南都有比較廣泛的種植,產量一多,行情自然就差。”茄子成熟以后,他們發現來自全國各地的產品都涌向了市場,導致價格一降再降。
“這幾年由于技術的改進,茄子抗病能力提高,同時重茬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管理起來比較容易,導致種植面積擴大,今年的產量大幅提高。”孫治強分析了這幾年的走勢,認為當時選擇種植茄子應該充分考察市場,調研茄種銷量后再做決定。并且最好能夠采取“訂單式”種植,降低創業風險,實現產供銷對接。
“農業創業關鍵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否則就和平時的商販一樣,甚至不如他們。”小郭創業團隊的指導教師馮建燦建議,要摸清消費群體,針對不同消費群體形成自己的經營特色,可以介紹清楚水果的保健價值、文化內涵,讓消費者加深對產品的了解,引導消費。
“除了內部環境,政府和學校也要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形成創業的幫帶機制,同時要加強對創業的指導。”馮建燦說。小郭對這一點深有感觸,他在校期間感覺到創業課程過少,希望能夠有老師給他們系統講授,為他解疑答惑,“經常會感到迷茫,如果有更多有經驗的老師給予指導,能和創業成功的學長交流就好了”。
對于政府和學校的創業扶持政策,小郭也申請過很多項目支持,但大多如泥牛入海一般無消息,“得到支持的是已經取得了成績、做得不錯的項目,像我們還處在摸索之中的項目不容易得到支持,‘好鋼用在刀刃’上,我們這種比較困難的創業團隊其實更需要支持。”現在小郭團隊正在四處奔波尋找他們的經營場地,霍明團隊也在著手拔掉茄子準備種下一茬蔬菜。“大學生合伙人”們面對現實的骨感,仍然選擇負夢前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