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將創立私營的盈利性企業視為準英雄主義行為的國家之一。但現在這一切顯然已開始動搖。
2014年最新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美國零售業老大沃爾瑪重回榜首。
美國考夫曼基金會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年輕科技公司難以發展可能給美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報告稱,成立時間不到5年的科技公司數量已從2001年時的11.3萬家減少至不到8萬家,下降至90年代中期的水平。這些公司是創造就業崗位最主要的動力。
報告合作作者伊安•哈撒韋表示,導致這類公司數量減少的原因包括,一些較老的大型科技公司正在收購年輕公司。此外,許多硅谷的大公司收購創業公司只是為了獲得工程師人才。
盡管這份報告截至2011年底的數據并未反映過去幾年科技行業的復蘇,但實際上科技行業的經濟形勢并沒有許多人想象中那么好。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美國的生產力同比增長0.6%,低于2012年的1.5%。
事實上,除了科技公司,美國其它行業的創業情況也并不理想。布魯金斯研究所最近報告說,創業率因為在美國各地的長期下跌而達到了三十年來的最低點。
戰略趨勢分析師Eric Garland稱,美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將創立私營的盈利性企業視為準英雄主義行為的國家之一。由之而生的創業文化也激發了全球的想象力,并帶領美國獲得大繁榮。但現在這一切顯然已開始動搖。
研究機構Ennsyte經濟的經濟學家伊恩•哈撒韋與布魯金斯研究所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利坦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用資料證明了40年來“美國商業活力下降“的趨勢。哈撒韋和利坦著眼于全美50個州和全部大城市地區的數據,得出全美新設公司數長期下降,解散公司數同時增加的結論。
2011年新設公司率僅為1978年的一半,解散率比以往幾十年都高。當他們以其他方式進行重述時,結論更為清晰:“不論原因是什么,老牌大公司比新設小公司表現得更好。”
《華盛頓郵報》呼吁美國人到中國創業。文章認為經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中國的創業環境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特別是入世后市場競爭日益國際化,政府的管理趨向透明,法律更加健全,競爭環境更寬松、公平。這一樁樁事情,都使得中國當前對于國外創業者來說,“更具吸引力了”。
中國媒體網易一篇題為《對比中美創業環境》的文章稱,美國的創業者承受挫折的能力越來越弱,而中國創業者“更像”一位創業者。
文章稱,現在在美國,如果一個創業者在創業的過程中失敗過,那么以后在融資等方面就會面臨困難,因為在美國投資人基本不會過問一個曾經的創業失敗者。這樣極大地打擊了創業者的激情和嘗試,他們不得不整天圍著“資本”轉圈,完全成了“資本主義”的奴隸。
但是在中國和早期的硅谷時期,不僅投資人即使是普通大眾民眾對創業失敗者也都報以極大地熱情。現在的美國除了那些中規中矩做事情的人以外,很少有人再去嘗試自己認為完全沒有希望的事情。這種冒險精神在往代美國創業者身上是不可或缺的素質之一,“硅谷科技公司的車庫文化”正在失去。
據最新的數據顯示,在2014年第一季度,硅谷初創公司吸引到的風險資本大幅上漲。在第一季度進行過融資的156家初創公司中,只有8%的公司估值出現下滑,76%的公司估值出現上漲,剩余16%的公司估值保持不變。
估值上漲的初創公司比例與估值下滑的初創公司比例之間的差值達到了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來的最高水平。2007年第二季度這一差值為70%。
但是在中國,由于中國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風投公司更相信一些內斂、經歷過失敗的創業者,也愿意把資金投向一些由資深創業者創辦的企業。沒有失敗后融資的困境,中國的創業者似乎更加具有活力。
而且,在美國當創業者創辦的企業最后取得一定的成就后面臨的命運無非是被大型壟斷企業兼并或者重組,比如YouTube等。很少有人再想著冒險開辦一家像Facebook這樣的公司與微軟、谷歌們鼎足而立。
正如Eric Garland所認為的,雖然導致創業大量減少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有力的一個因素是,許多經濟領域少數幾家處行業霸權地位的公司的合并。許多是受金融領域的需求驅動,金融領域本身進行了大量合并。金融行業的合并給其他行業帶來類似的變化。在化工、能源、技術、啤酒及其他更多行業內。在吉他行業也是如此。
美國的創業神話源自一個支持新產業發展的完美環境:高速增長、技術變革、持續競爭、有限的政府干預。但是這需要找到令這種環境重現的方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