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創業者如何以小搏大 近幾年互聯網行業興起,許多大公司開始進行內部的架構調整,隨之裂變出越來越多新的創業公司。他們應該如何處理與老東家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資源而盡可能弱化沖突?這一問題令許多創業者心有戚戚,輾轉反側。而近日網易對唐巖發出的“追緝令”,則更是夜半一記響雷,驚起眾多創業者。 問: 我和兩個同事看到一個創業機會,最近正在準備階段,原本打算過年后就辦理離職。我現在在公司也算是管理階層,做到現在也不容易,但是還是想趁年輕的時候拼一把。我的兩個合伙人都是部門的技術人員,其中一個本來對創業就不太堅定,打算先兼職。但是最近丁磊和唐巖的新聞出來,他好像更退卻了,因為我們的創業方向也算是在現在公司業務范疇內的,只不過暫時還不是重點戰略目標,所以害怕到時候起沖突。請問吳曉波老師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怎么樣可以避免被老東家追殺。 答: 說起網易和唐巖,不由回想起十年前另一場聲勢浩大的戰爭,新瓶裝舊酒,或可給予創業者一些啟示。 2000年4月,被視為任正非接班人的李一男離職,任正非攜華為數十位高管骨干為其舉辦了一場歡送會。其情誼深篤可見一斑。另一方面,也證明當時的華為對于內部創業是支持的。李一男深獲華為上下賞識,擁有一大批“李粉”,連任正非都待其如親子,傾囊相授。 創業者往往會繼承老東家的一些特征,包括行事風格、知識體系、領域制度。短期內,這種相似性或許不會和老東家有正面沖突,甚至可以利用上下勢差,獲得先天資源。早期的李一男正是利用華為的資源一路高歌猛進。 但是,隨著創業公司的發展,其戰線拓展導致領域的重疊面積增大,就容易引發沖突。無法處理好與老東家的微妙關系,最終就如李一男所創辦的港灣,不得不面對與華為火并的結局。 或許,對于離職創業者而言,成功并不是一個難題,因為他們往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見更遼遠的世界,握有更豐沛的資源。對他們而言,難的往往是如何清晰地定位自我,制定因時制宜的戰略,從而在沖突中順勢借力,在巨人的勢力中得以瓦全。 策略: 第一計:專注自己,等合作或被收購 代表:阿里創業幫 陳琪 蘑菇街創始人 “用從馬云那里學到的戰術,分析對付淘寶的戰略。” 我們應該做自己喜歡的、擅長的事情,讓他進到你擅長的場地來跟你競爭。如果你還玩不過別人,那別玩兒了。就像馬云形容淘寶和eBay的關系,“我們是長江里的鱷魚,eBay是大海里的鯊魚,反正我也不出去,你要到長江里來跟我打,你肯定是打不過我的! 李治國 口碑網創始人 “在生態圈里創業就是踩鋼絲……永遠是競合關系,你攔不住它! 也許它做著做著,不知道核心戰略在哪兒,或者做不過來就放手了,但是也有可能上升到戰略高度。大公司都是這樣,先選中它的第一塊蛋糕,然后找第二個、第三個。 白鴉 口袋通創始人 我們是阿里這棵樹上長出的苗。但現在看來,他們要時不時面臨我們自家樹苗的競爭,因為萬一哪一天,阿里看樹苗品種不錯,就要努力把自家的苗扶持成大樹,我們必定會處于劣勢。 第二計:避而遠之 代表:騰訊創業幫 曾李青 原騰訊創始人 “要么做騰訊不屑于顧及的業務,要么投靠大公司! 曾李青離開騰訊COO的位置后,無論是他投資的公司還是自己創辦的公司,在常人眼里都是做偏門生意。 李華 原騰訊18號 “從騰訊出來再創業的人,幾乎回避了跟騰訊直接沖突! 陳應魁、王星 “賣座網”創始人 一開始做的是用戶入口整合的易野網。但后來意識到,如果騰訊做這個東西,用戶群的拓展會很容易,單槍匹馬的易野網很快會被擠掉。于是,立即轉方向去做了相對“狹窄”的賣電影票的“賣座網”。這樣就不擔心偌大的騰訊會來搶飯碗。 第三計:充分信任。相互學習,各領風騷 代表:搜狐創業幫 古永鏘 優酷網創始人 “我的離職是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在于當時的搜狐已經看到寬帶的普及帶來的視頻的廣泛應用;“地利”則是在搜狐幾年的工作經驗,學會了如何經營一家互聯網公司;“人和”則是個人喜歡看視頻,喜歡拍攝、旅游。搜狐在文化方面有很多良好的、人文的東西,比如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東西方文化的結合,還有人際關系的簡單等,現在創業了,好東西都會學過來。 李善友 酷6網創始人 “我們懷念張老板。” 凡是他(張朝陽)直接管的部門很少有成功的,但離開搜狐的人都很懷念張老板,再也遇不到像他那樣給予下屬寬松信任空間(的老板),否則,搜狐也不會出產如此多的成功創業者。所以其內部創業也是非常成功的。 第四計:讓舊主投資,成為利益共生體 聶帥 愛特驚喜定制創始人 像江南春一樣,鼓勵員工的創業不失為上策。既然對方已經下定決心,而且具備一定的能成功的條件,何不順勢轉為自己的另一個發動機呢?如果一個優秀的員工能為企業創造1000萬的價值,當他創立自己的項目,老東家能夠參股利用老平臺的力量幫助其做成過億價值的企業,那么又何嘗不是在從他身上獲得回報的另一種方式呢? 既然行業大佬們經常去電視臺在屏幕前指導年輕人怎么創業,為什么不在自家門口給自己最最熟悉的戰友一些指導呢?既然你們經常到處撒錢做LP,為什么不留一些給熟悉的覺得靠譜的年輕人一些天使資金呢?這樣的方式,連盡職調查都可以省了,豈不效率更高?這難道不是大佬們應有的格局嗎?這難道不是留住人才留住財路的最有效的方式嗎?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