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少數成熟的制片人早已無法滿足國內電影產量極速增長的需求,2011年共有150多電影在院線上映,卻連續出現了《關云長》、《武俠》、《戰國》、《新倩女幽魂》等風格類似的古裝動作片,雖然每部成本過億又有耀眼明星加入,卻都嚴重虧損。電影票房會受多重因素影響,但在上海電影集團總裁任仲倫看來,“缺乏強大的制片人去開發尋找有創意的項目”是最為核心的原因。很多國內制片人除“這個題材好,劇本不錯,主創人員也不錯”之外再也無話,是任仲倫時常遇到的情況。
在導演高群書的經驗中,國內大部分制片人欠缺的東西依舊太多,很多制片人是從其他行業進入,對電影制作細節并不過問。“制片人為了保證影片盈利,都會多方縮減開支,能省錢的導演就是好導演更是普遍的觀念”,而這種“只看預算、不計效果”的制作標準也影響了電影的最終品質。
其實制片人往往需要比導演有更多的市場意識,而對于那些個人色彩濃厚的導演,制片人不同視角的監督和制衡則顯得尤為重要。或許就像業內影評人的觀點,導演個人的藝術色彩或許會造就個人品牌,但更可能集體陣亡,在當下電影的商業化路線里,兼顧藝術和商業的需要對于職業經理人是一種召喚。
尋找電影操盤手
如果回頭去看20世紀30年代的老上海電影業,那個盛極一時的上海電影商業時代基本與好萊塢一脈相承,當然有人會記得蔡楚生抑或阮玲玉,但在《神女》、《漁光曲》的影片里也總能看到聯華影業的字樣,依舊會有人記得他們背后的金牌制片人羅明佑。“處處惟興趣是尚”是他推崇的市場和投資取向,而他留下的也都是商業性極強的賣座電影。只是隨后,中國私營制片公司完全消失,在不計經濟效益和投資回報的30多年里,制片人這個角色也隨之消失了。
對于當下國內電影操盤手的可能來源,“只有在電影項目中不斷磨煉,除此之外尚無行之有效的方式”成為一種共識。在美國,導演專業的學習時間為5年,制片管理專業卻需要10年,即便如此,艾米·帕斯卡爾(Amy Pascal)、斯科特·魯丁(Scott Rudin)等多位好萊塢金牌制片人都是從導演或編劇開始做起。“他們需要懂藝術、懂電影的工業制作流程,也需要懂電影的制片管理和市場推廣”,這種復雜的專業素質遠非國內制片管理專業4年的積累所能完成的。
當國內制片人缺乏藝術的把握能力,便開始有“更懂電影”的導演出來做監制,其實從導演轉入制片人行業是被業內看好的職業制片人之路,而現在已經是小馬奔騰影視公司總裁的張一白,在制片人之前的身份便是青年導演。
“能張羅、有資源整合的理念”是其身邊人對于張一白的印象。不過最初做導演的時候張一白對于市場運作并不敏感,早期的幾部作品從《開往春天的地鐵》、《好奇害死貓》,直到后來的《夜,上海》、《秘岸》票房都沒有符合他的想象,但那幾部作品的積累,卻讓張一白逐漸形成了對電影行銷的觀念。
因此碰到《杜拉拉升職記》這本暢銷書,張一白就在第一時間購買了版權,隨后請徐靜蕾執導,自己做監制,這次嘗試算是對自己營銷理念的踐行。而當年的《杜拉拉升職記》也以不到2000萬投入贏得了1.2億元票房。盡管如此,張一白卻選擇去讀EMBA課程,使融資操作更為從容。
其實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沒有形成完善的制片體制,國內獨立制片人的生存空間相對狹小。不過《頤和園》、《觀音山》等文藝片的獨立制片人方勵卻走在這條少數人的路上。他的另一個身份是美國勞雷工業公司總裁,專做地球物理儀器開發與銷售,但是從2001年開始參與制片以來,他卻從來沒把自己只放在投資人的角色上。每部參與作品都從題材選擇、劇本策劃開始,選擇導演和創作團隊,甚至在后期剪輯中給予意見。倘若在藝術和市場兩方面的經驗上不斷積累,何種出身也許就并不那么重要了。
跟大陸專業制片人缺乏的情況不同,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卻有大批優秀的制片人,在近年來的合拍片潮流中,自然有臺灣抑或香港制片人加入制作團隊,能夠與成熟的制作模式短兵相接,這或許會是有益的階段性外援。
臺灣制片人陳國富是影評人周黎明所認同的“既懂商業又懂藝術的真正意義上的制片人”。最初從影評人做起也為楊德昌寫過劇本,拍過幾部電影之后便開始做監制。他會從客觀的角度給馮小剛以建議,會問道“投入很多錢拍一場戲是否值得”。而對于《星空》導演林書宇粗剪完成的2小時40分鐘版本,陳國富也果斷縮減為88分鐘。雖向來尊重導演,但每當導演鉆到電影的細節中去,他就會站出來給導演以理智的建議。他對于電影的強烈直覺也已經過反復的驗證。
不過在導演高群書看來,“不管制片人以怎樣的初衷和身份進入,市場都會是最好的檢驗”。在整個電影產業盈利并不盡如人意的當下,擴建銀幕數量,搭建營銷團隊,這些無疑都是一種來于下游的輸血行為,但這些對源頭造血功能并無實質意義,而源頭上的問題早已不是缺少資金,而是缺少開發合適項目做投資的制片人。
對于如何平衡藝術和商業,對于如何掌控從創意到電影發行的全部流程,這對于國內制片人來說或許會是一場馬拉松,而在這之前是國內電影必然會經歷的行業陣痛。但迄今的每一次試錯,也都是一次經驗積累和成長的過程,如果制片人和導演首先都能夠各自權責明晰,制片人自然會在不斷試錯中成熟起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