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心中一直有一對比喻:“投資銀行如獵人,商業銀行如農夫”。這對比喻比照著看,凸顯了投資銀行業務的特征:與傳統銀行的存貸業務的穩定性不同,投資銀行的業務高度不穩定,近年來隨著競爭加劇,這種不穩定性更加突出。
筆者認識一位投資銀行的女性中層人員,去年底她向筆者訴說自己的苦況,結果她在今年年初就加盟了一家在香港新設立的投行。近日,她拜訪筆者,言語間絕無絲毫喜悅,只是表示了新公司或許容許她在業內呆多幾年。
筆者聽罷,也搖搖頭,勸告女性友人,勉強留在投行有何作為?既然這位女投行家早已對該工作失去興趣,若只為了錢,又有何意義?來日方長,既然工作不稱心,為何不尋找一些更有前途的工作去發展?
有趣的是,筆者早前讀到一篇文章,主人公是一位歐美重量級金融界人士。在他的心目中,金融市場已經失去魅力,他勸告同學們在挑選大學學科的時候千萬不要選擇金融系。
投行如獵人。而上文提及的金融界前輩并沒有勸勉同學們去當“獵人”。相反,他勸告同學們應該去當“農夫”,因為農業在未來將會是全世界最有前途的科目。他認為金融業的發展將迅速平淡化,最終沒落。
在環球市場在去杠桿化的同時,金融行業的剩余“水分”也將被擠走,投資銀行家賴以為生的市場流動性也將隨風而逝。一份每天要通宵工作的“投資銀行”職位,若沒有花紅,又朝不保夕,最終誰長期堅守?
投資銀行業有著非常明顯的行業特征,入行已經不容易,堅守必然更難。一個沒有背景的大學生就算可以入行,也要捱20年才可以獨當一面。當你有議價能力的時候,若遇上2006年、2007年的繁華盛世,你當然可以將數百個月的花紅裝進自己的口袋;但是若你遇上2008年的金融海嘯,換來的可能是零花紅,甚至是裁員。
金融市場從上世紀70年代到2008年為止的確十分興旺,但是在目前去杠桿化的潮流中,金融業也將萎縮,銀行家的發展大為受阻。至于大學生應否改行選擇去務農,這點就要商榷一下。
世界上選擇商科甚至是修讀MBA課程的人的確不少,單是美國每年就提供了超過20萬個MBA學位,再加本科和在環球各地修讀相關課程的朋友們,每年準備加入金融行業的總人數可能達至數十萬,大家一起爭飯吃,競爭自然激烈,擠入金融圈子里的大學生很容易會被趕入絕路。
歐美市場是資本市場的大本營,可是當地政府持續向金融行業施壓,不斷推出新的監管條例,大幅減慢市場的發展,銀行家實在難以生存。已經入行的沒法選擇,尚未入行的準大學生,尚有其他選擇,若改弦易轍為時未晚。
要不要放棄投行而選擇務農?冷靜分析,去當農夫的理由的確充分:目前沒人喜歡修讀農業科目,中國崛起,環球對食物需求大增,加上沒有人愿意當“農夫”,導致發達國家的農民大部分都已達古稀之年,人力資源上已經出現斷層,整個CYE行業將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在新興市場人口不斷上升的同時,食物卻供不應求。因此,若從創造更多的食物著眼,修讀農業科目,就能把握未來農業大發展這一歷史機遇。
未來獲得巨額花紅的可能不再是投資銀行家,在馬路上開著跑車風馳、在米芝蓮餐廳豪吃的,可能也不會再是投資銀行家。因為在這場龜兔賽跑當中,最終跑贏的可能會是“農夫”。 (作者系香港資深投資銀行家)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