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機往往潛伏在每個被忽視的角落,特別是在那些被人們視為毫無用處的領域。音藝比公司發現了音樂人和活動贊助商之間的缺口,并且找到了正確的方式去填補,而這個小小的缺口,竟然蘊含著150億美元的市場。
而找到此種新興商業模式的正是來自于波士頓的企業家帕斯諾?潘內,在富有影響力之余,他更善于發現被他人忽略的潛在市場,更重要的是善于高效地為這些市場服務,由此將音藝比公司作為音樂界的媒人而將其效用無限放大。
這個例子正來自于詹姆斯?錢皮所著的《錢皮新戰略》一書,而此書中,諸如此類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不論是快門網的創新,還是一分鐘診所的成功;不論是配件搜索公司的創意,還是適馬派公司的技術……冥冥之中都包含著六個字,那就是“新興商業模式”。
“在未來三到五年,公司所面臨的環境將是最大的挑戰,尤其是顧客的需要和要求。”在“詹姆斯?錢皮之再造企業未來十年”的高峰論壇上錢皮坦言。
正是在新興商業模式的引導下,快門網從一家在線照片沖印公司轉變成以網絡為基礎,為顧客提供社會人際溝通與個人出版的服務商;一分鐘診所將零售業和酒店業的做法應用到醫療行業,創造出醫療保健領域價格平民化的服務模式;配件搜索公司則免除了顧客在幾百萬零配件的迷宮中穿行;適馬派公司更針對寵物日常的營養需求,利用先進的技術幫助顧客化繁為簡……在創新的引領下,這些被挖掘的市場空白帶來的正是無限的商機。
而現在,更多細分領域的商機正待挖掘,而創造性地滿足人們的需求正是商業的本質。不論科技的突破多么劃時代,不管資金的聚集多么容易,不論理論的包裝多么誘人,商業的本質始終亙古不變。
細數不少成功的企業,不難發現,這一切都來自于人的需求和商業契機的完美結合。上世紀50年代,新的商業模式是由麥當勞(McDonald’s)和豐田汽車(Toyota)創造;60年代的創新者則是沃爾瑪(Wal-Mart)和混合式超市(Hypermarkets,指超市和倉儲式銷售合二為一的超級商場);到了70年代,新的商業模式則出現在FedEx快遞和Toys R US玩具商店的經營里;80年代又是英特爾(Intel)和戴爾(Dell);90年代則是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eBay和星巴克咖啡(Starbuc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