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俞敏洪委員在兩會上特別強調,不應強烈鼓勵大學生創業,其實今天我們碰到的是個企業家,他往往有大半的可能性不鼓勵大學生創業,因為他站在他看到的創業場景中,大學生創業的不靠譜性很強,而真正賣力地去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往往是政府、有政府背景的機構與媒體、在政府鼓勵下跟進的大學當局,但鼓吹的人大半是沒創業背景的人。
我們知道創業熱的來源是因為它是就業困難下的一種解套之策。其實我們今天只要稍有技能的大學生與中技生找工作并沒有問題,現在最大的反差是技能職位找不到合適的人才,而沒有技能與社會職業適應性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所以其實不是真的沒職業機會,而是沒合適對應的人才群體。但是如果沒技能、沒社會見識、沒人脈的大學生連就業都困難,那么他們創業的可能性是更小的,因為在就業與創業的比較中,創業所面臨的風險不確定性與管理不確定性所需要的資源更多,因此資源不足的情形在創業的情況下會顯得更加局促。因此,在常規的情形下有限的一點點資源如果驟然投入到創業去差不多就是自找死路。
但是我一向不反對大學生創業,尤其不反對大學生創業教育,關鍵之一是REFERENCE——大學生創業要留心別人創業的心得,參考人家個體戶、創業起步者、創業小有起色者的經驗以及他們具有的某些特質,從中間來反思自己應該去積極準備的東西;關鍵之二是PREFERENCE——發現你自己喜歡或者樂于去嘗試的事,在眾多的參照中你比較擅長的東西;觀念之三是EXPERIENCE——通過真實的行動去鍛煉看人、斷事的經驗,嘗試決策、領導團隊、發動群眾、完成真實的目標任務,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累積起某些創業所必須的資源。在我說的這三個關鍵中,參照的大量的東西是創業江湖里的,你呆在校園就很難真正認識,也不容易看得清事情的真相;而偏好是一種幻想還是真實的可依賴的興趣趨向,也需要在真實的Cye.com.cn經驗行動中去驗證;而經驗本身既可能通過反復發展成為技能,也可以使得行動者能夠基于實際與實在的目標來思考問題與管理相應的事務。要做到這幾點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夠的時間與功夫走出校園,這對于校園當局與很多學生家長來說一是心理上難于接受,二是在安排上很難配合——學期中學校希望孩子上課,假期中家長希望孩子回家,而如果有人在這三個方面能有系統認識與實際作為,那他就真超越了一般同學,創業有點眉眼我也不覺得奇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