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國家工商總局研究起草的《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個人開網店要登記實名,具備條件的要辦理工商登記注冊;而已有營業執照的經營主體,則要將營業執照電子版公開。
輕點鼠標達成交易,然后等三兩天,所購買物品通過快遞公司直接送到手中。沒有店租,省去店員,網絡上的物品要比實體店便宜許多。時下,網上購物已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方式。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09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僅去年上半年,全國網絡購物消費總金額為1195.2億元。
然而,由于網絡交易的虛擬性和隱蔽性,一些不法之徒也盯上這塊“肥肉”,利用其中漏洞騙取錢財,加之監管缺失,網上購物已成為當前消費中的一大問題。
《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要求個人開網店登記實名,這一舉措能否真的構筑網絡購物安全防線?
網上購物陷阱多
福州的王小姐日前在一家著名的網絡購物網上的某數碼店訂購2部手機,價值共3000元。不料隔日簽收貨品時,卻發現手機成了價值不過百元的手機配件。
協商退貨事宜時,網店相關負責人讓她登錄該數碼店,并逐步教她如何填寫退貨單,但當她填寫完單據后發現,銀行卡上原本還未支付的3000元預付款被對方“吸”走。
網絡消費在人們特別是年輕人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市民網絡消費權益受損情況也日益嚴峻。據了解,去年以來,廈門市12315系統共接到網絡消費相關咨詢、申(投)訴舉報600余件,大部分由于消費者無法提供網站具體地址或網店地址不在本地而無法受理,符合受理條件的不到總量4%.
據悉,這些網絡消費咨詢和申(投)訴舉報涉及服裝鞋帽、通訊產品、化妝品、食品、手表等。主要反映的問題有:一是因異地交易和無店鋪交易,消費者無法真實了解商品的具體情況,只能通過廣告來比較,而廣告又存在嚴重的浮夸現象;二是物品質量差、功能欠缺,甚至是殘次品;三是經營者提供虛假信息,收錢不發貨;四是售后服務得不到保障。
據福州市12315介紹,網絡購物存在的陷阱還有:化妝品損壞責任推卸給物流、服飾圖片和實物差距大、山寨商品難識別、網絡團購貓膩多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