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身保姆”讓創業者心無雜念
每天中午,創新工場的年輕人都會捧著兩個白色的大瓷碗,到餐廳里去“打飯”,這個場景,看上去更像是大學校園的食堂。這是創新工場為創業者們提供的免費午餐。每天的午餐時間,大家可以一邊吃飯,一邊交流自己的創業心得與產品進展。
李開復和創新工場的其他管理者們,也來吃“大鍋飯”。他們更喜歡和這群年輕人“混”在一起的感覺。在這里,他們的身份是管理者和服務者,但他們更喜歡和創業者們互稱“工友”。是的,這個詞更親切,也更貼切。
創新工場看上去更像是一個互聯網的大公司。若干格子化工位中,“填空”的既有創新工場的管理人員,也有眾多入孵企業的團隊成員。大家一起吃飯,一起工作,用一樣的電腦和桌椅。“這樣做就是為了讓我們了解在孵企業的招聘、文化、管理以及各個方面。”王肇輝說,進入創新工場的創業企業,在早期的6個月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快速開發產品。
“小公司跟大公司比有什么優勢?惟一的優勢就是快。如果不夠快,也就不可能跟大公司去競爭。”陶寧介紹,在創新工場的小公司可以心無旁騖,不必關心財務,不必關心招聘,不必關心場地,只需要一心一意把產品做出來。第二步進入市場推廣和用戶獲取階段,這時,創新工場的市場部門和業務拓展部門出馬幫助其走第一步,媒體部門幫助其做市場宣傳。當然后續的公司注冊、稅務問題等也不在話下。
更值得一提的是,關于人員的招聘和培訓,在創新工場講“資源共享”。為某個項目或公司招聘來的人才,極有可能成為其他團隊或公司的成員,總之,一切優秀的人才都可以在這里被迅速吸收。而各種由知名企業家、風投、律師等主講的創業培訓,每星期至少會在創新工場的小會議室里舉辦兩場。有的講技術,有的講產業,有的講投資,有的講開發。對于這些創業者來說,既能享受到大公司的系統培訓,又有機會吸收到跨界的知識與經驗,能力的提升非常迅速。
現在,很多大企業都愿意到創新工場來“挖人”,原因是在創新工場工作半年到一年的人,往往可以獨擋一面。這讓陶寧既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創新工場培養的人才被承認,擔心的是優秀的人才被挖走。 當然,李開復巨大的名人效應和龐大的微博粉絲也為創新工場投資的項目及公司帶來偌大的廣告效應。李開復在騰訊、新浪兩個微博的粉絲加起來2000萬人,任意一條微博或者轉播都會為旗下網站帶來巨大的流量和品牌效應。用創新工場旗下公司一個CEO的話說:“VC只有行業品牌,但李開復老師更有公眾品牌,大大利于產品推廣。” 李開復本人也樂此不疲。除了偶爾陪伴家人,他幾乎隨時隨地在工作,在個人維護兩大微博的同時,他的身影還出現在知乎、點點等創新工場投資的項目上,為他精心呵護的“孩子”們贏得成長期最高的關注度。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