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發展眾籌的幾個難點
上面說到的這些不同也是國內眾籌平臺發展緩慢的問題,用戶認知度不高。除此之外,如何盈利也是很大的問題。
點名時間已經運行2年,現在又取消了融資傭金收入,如何持續發展是個挑戰。點名時間CEO張佑講,點名時間已經獲得天使投資,現在正在A輪持續投資的階段。
在國內還有被異議的地方,就是眾籌會不會是“非法集資”?張佑認為這個紅線他們不會碰到,“參與用戶的回報部分是關鍵,我們掐也是掐在回報。”他講到,同時他認為,只要有實際回報,不搞股份占有,就不會有政策風險。簡單來講,就是讓籌資過程更像團購或預購。
在國內吃螃蟹的第一批人
通過與幾位硬件項目的發起人聊天,看到了他們在國內眾籌平臺上實際操作的感受:
1、有一些項目會同時在多個國家的眾籌平臺上發起,比如最近比較熱門要復刻2個世紀前經典光學鏡頭匹茲瓦鏡頭項目,其國內聯絡人謝昕講,他們同時在美國的Kickstarter、內地、臺灣、日本的眾籌平臺上發起,所以眾籌有一個特點是無國界。
2、在國內外同時發起項目的發起人普遍認為,國內外的一個差距是,美國的創客文化更盛行,參與者的出發點更多是要支持你這個項目完成,而國內用戶參與一個重要目的是能夠更早地買到你這個產品。做智能錢夾防丟器的SmartWallit的吳長峰也在Kickstarter上發起了項目,而且國外做得更早。
3、發起人對國內的“籌款”的預期相對較低,比如匹茲瓦鏡頭,在Kickstarter的籌款目標是100萬美元,在國內是10萬元人民幣,在國內,項目發起者也在找感覺。
4、除了籌款,很多項目上點名時間,宣傳的意義更大;貒鴦摌I做了WiFi智能遙控器的劉忠儒講,在點名時間上,不僅能宣傳產品,而且能拿到很多用戶的反饋,而給予反饋CYE的都是真正關心這個產品的,同時通過這個平臺,還有很多銷售渠道主動找上門來,事實上,他們的籌款效果也不錯,目標籌款10000元,最后籌款額超過了7萬。
投資人:眾籌在國內沒做起來
對于眾籌模式和硬件創新項目,投資人也有不同的看法,經緯創投VP王華東認為,國內眾籌模式還沒有做的很好的。主要是整體上講沒有好的“點”,缺乏成功的大項目。究其原因,他認為有兩點,一是國內沒有做本地化調整,機制有待完善,現在能看到的主要是產品預售。
二是在國內做硬件沒有門檻,沒有門檻也就沒有核心競爭力,特別是核心技術方面,因此做成做大難。
同行:流量成本太高了
點名時間起來后,國內也發起了一批做眾籌的跟隨者,如追夢網、淘夢網、好夢網、點火網、眾意網,無論從發展規模和團隊都和點名時間有差距,也有團隊自己做產品,嘗試一段眾籌平臺后,又調整方向回到做產品上來,比如億覓網。
聽億覓網創始人建榮講,在國內做眾籌他感受最深的是這兩點,1)、中國用戶喜歡對實體產品付費,國內支付系統還不成熟,國外普遍是采用的信用卡扣取預售權,只有項目成功后才會扣費,國內需要用支付寶直接付款成功。2)、用戶的耐心和購買習慣被電商寵壞了,不像國外用戶更多以支持和公益為出發點。
同時他還認為,國內流量成本高得很,靠流量來支持項目不成比例,只有一點幾的轉化率,轉化率太低。如果對比電商,電商是30%的毛利,眾籌只有10%的毛利。
另外還有一個風險問題,如果項目失敗是沒有任何賠付,是免責的,有的產品2年都沒有發貨。但是國外的道德約束會更強。
盈利同樣是個問題,國外盈利的方式以廣告主的形式,KickStarter按10%收入,一年有2~3千萬美元,運營成本可能就占了一半。
他認為,做眾籌開始是有一些理想主義的精神,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漸漸地會面臨現實的天花板。他比喻像是在沙漠上建巨塔,很難。
眾籌在國內如何破局?
聽到了各個方面的聲音,總的來看,國內眾籌還在發展醞釀期,看是火熱,但背后也面臨用戶接受、營收等諸多發展瓶頸,之后這種瓶頸可能會進一步爆發。
要讓眾籌在國內發展成功,至少有多個門檻要跨越:
1、用戶的認知度提升和心態的轉變
2、機制的本地化,支付方式、風險和賠付方式都應該有所不同
3、區別于簡單收取傭金的盈利模式
4、具有核心技術亮點項目的推動
既然這種模式在國外發展成功了,必有其存在的道理,跨過這幾道門檻,眾籌模式在國內將有不錯的前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