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有這么一些人,他們并不滿足于創立一家公司然后留在里面把它做大做強,而是創辦成功一家公司賣掉,再創辦下一家公司。這是硅谷創新和開拓精神的最好體現,這些不斷創業的人被稱作“系列創業家”。
例如,目前國內知名的風險投資人陳宏在硅谷不到10年的時間里,先后創辦了“萬事通”(1991)、宏科電信(Aimnet)(1994)、全球漫游公司(Global Reach Internet Connection,Gric)(1997)等,其中Gric于1999年在納斯達克(Nasdaq)成功上市。而橡子園創投的幾位合伙人也是系列創業者中的翹楚,如陳五福先后創立了11家高科技公司,他1990年創立的喀斯喀特通訊(Cascade Communication)公司1994年上后市值達到100多億美元。而臧大化也先后創立了橡木科技、DTC以及Xebec等公司。
許多系列創業者都曾經向我們描述過初創時融資的艱辛。但這些系列創業者卻往往能獲得風險投資的青睞。飛塔(Fortinet)的創辦人謝青在回憶自己的創業歷程時也對此頗有感觸。他在第一次創業過程中為了尋覓天使投資異常艱難,幾個合伙人自己不拿工資也辭去了之前的工作,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和誠意才換來了10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而到了第二次創業時,則因為要投資的天使投資人太多而不得不限制每個人的投資規模了。同樣,陳五福在創辦第一家公司的時候曾經用將近一年的時間來尋覓投資來源,但之后的創業過程中,尋覓投資的困難也就大大降低了。
在硅谷,類似谷歌、思科這樣的明星大企業還是少數,更多的情況下,創業者創辦的企業往往面臨不同的命運。這些創業者創辦的第一家企業常常不會一炮而紅。陳宏的“萬事通”就因為市場定位問題而以關張收場。而朱敏、陳五福的第一家創業公司則是被其他公司所收購。真正成功的往往是第二或第三家公司,當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獲得市場投資人的追捧時,創業者也會在一夜之間搖身變成億萬富翁。但到了這個時候,一批創業者并不安于做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角色,他們在公司上市或者被大公司兼并之后選擇抽身而退再次踏上創業征程。 事實上,硅谷有許多系列創業者。這似乎與傳統的觀點是相悖的,尤其是考慮到創業本身是一項風險極大、成功率極低的商業活動,對于創業者的組織能力、知識背景、對市場的把握和判斷、與人溝通的能力、心理力量和團隊精神等方面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同時也給創業者本人和家庭帶來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硅谷的創業者卻能前赴后繼,成功了不滿足,失敗了也不畏懼,一而再,再而三地從事創業活動。從這些系列創業者的身上,體現出硅谷成為世界高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一種強烈的創業精神。“創業”這一概念深深地融入了硅谷人的血液里,不管怎樣的教育背景和出身經歷的人都有著創業的欲望和意識。對于許多創業者來說,創業本身就是他們的一種人生追求。
其次,是發達的企業兼并。從硅谷經驗來看,創業成功之后除了少量企業成長為在世界范圍內有影響力的大公司之外,大部分創新型企業是被大公司所兼并吸收。這樣一方面降低了大企業研發創新的成本,縮短了一些創新成果產業化的周期,另一方面解放了那些具有強烈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創業者,有利于其不斷創業,形成“系列創業家”的良性循環。
再次,天使投資是創業的推進劑。建立在人脈網絡之上的天使投資實際上是硅谷創業最重要的推進劑,創業者利用自己的人脈網絡獲得天使投資,而進行天使投資的人往往也是成功的系列創業者。
正是在這三點的幫助下,硅谷培育了如繁星一般的系列創業者,以及不斷改變世界的新技術、新模式和新企業。
本文摘自由王德祿、趙慕蘭等人撰寫,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第二章第二節第一目。 本書作者是中關村發展的親歷者和長期研究者,為大家揭示了中關村崛起背后的秘密——不是copy硅谷,而是建立人脈;本書亦總結了在硅谷和中關村兩地跨區域創業成功案例的共同點,指出創業成功的第一要素也是人脈網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