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年內連續三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令銀行間流動性匱乏,不少銀行通過大量發行高起點的理財產品來吸收存款,補充資金。此前,本報曾報道了《銀行理財產品門檻悄然提高》,投資起點從5萬元上升到10萬元、50萬元、上百萬元,記者注意到,這一現象仍呈上升趨勢,不少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驟然提高至百萬乃至1000萬元。最高的已經提高到罕見的5000萬元。
昨日,市民鄒女士購買了100萬元收益4.2%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投資期限為14天。“銀行分了50萬元、100萬元、500萬元、1000萬元四檔,資金量越大收益越高,最后我選擇了中間的一檔,但現在理財產品的起點真是越來越高了,以前明確標注出來最高的才是100萬元。”鄒女士告訴記者。
不僅如此,記者對比了一家國有銀行3月份以來發布的理財新品短信,同類型同期限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在月初產品內容介紹為“明后兩天發售14天理財產品,投資起點從5萬-100萬元不等,收益為3.6%-4.1%”,而近日同樣一款產品變更為“投資期限從10萬-1000萬元不等,預期收益在3.8%-4.5%區間”,門檻、收益率都提高了不少。北京銀行更是推出了一款“天天金”高端保本型理財產品,起購門檻更是罕見的5000萬元,預期年化收益為2.2%,這款產品每個工作日(除特殊情況外)9時至15時30分進行銷售,交易時間內可隨時申購、贖回。
另據了解,目前不少銀行都紛紛推出了百萬、千萬元級別的高端理財產品,但很多都是針對私人銀行客戶或VIP客戶發行,品種包括票據、房產信托、定向增發、股權投資等。
記者查閱近日在售的理財產品大全時也發現,投資起點100萬元以上的產品比比皆是。一家國有銀行理財經理表示,以往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大都為5萬-10萬元,高端產品偶有發行,但是今年以來,百萬元以上的產品發行量增長了好幾倍,客戶的購買需求也增加了不少。
這些高門檻的理財產品收益也相對較高,不少產品的收益已經突破4%,接近5%關口,部分期限較長的信托類理財產品收益甚至達到了6%以上。
北京大學金融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呂隨啟表示,如果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增高、門檻驟提,就存在銀行高息攬儲的可能。
“一方面央行的第三次 提存 再次凍結了共計3600億元資金,使得銀行缺乏足夠的流動性,所以銀行通過高門檻的理財產品攬儲,令其有足夠的資金發放貸款從而擴大盈利面;另一方面限購令出臺后,不少炒房資金從樓市撤出,銀行盯住了這一部分資金,讓銀行高端理財產品成為這部分資金過渡的 避風港 。”呂隨啟進一步向記者解釋道。
另有分析人士認為,超短期高收益高門檻理財產品的推出,更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能將這部分客戶轉換成儲戶,大額資金“搬家”相對麻煩,一旦理財產品到期后,大部分客戶都會自動將這些錢款留存在銀行。韓瑋/制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