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周,商品市場噩夢連連。
國際黃金的崩盤,使得大宗商品價格也跟著大幅下滑。雖然周初沒有跟黃金白銀比跌停板,但是周四國內銅市開盤便封于跌停板(跌幅4%),銅價單周暴跌8%,又引發投資者新一輪的擔憂。
因為,在中國,銅不僅僅是金屬商品的銅,還是金融的銅——融資銅。
融資銅現象應該源于2011年年初興起的“銅貿信用證融資”。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全世界央行集體“放水”,中國推出4萬億刺激計劃,暴跌中的銅鋁等大宗商品價格很快止跌回升。銅價在2008年末見底之后,走出持續兩年的牛市。中國的很多企業也走出國門,四處收購一些礦產。
但是,后來大家就發現一個現象。明明國外銅價高于國內,但是中國對銅的進口量卻一直在增加。
誰在做虧本買賣呢?于是,融資銅現象就浮出來了——大量銅以融資為目的在源源不斷地被運往中國。
根據以往媒體報道,融資銅的運作是這樣的:當貿易公司跟外商簽訂銅進口合同后,可以憑著這份進口合同,融資人通過交付交易總額1%-1.5%的信用證開證費,交付交易總額20-30%的保證金就可以向銀行申請一張信用證,承兌期一般為180天,然后銀行墊付資金給國外貿易商。因為存在還款時間差,融資人此間可以進行生意周轉,比如說將資金運作到容易錢生錢的股市、樓市、民間借貸等領域。
不僅如此,融資人還可以讓保稅區為這批進口銅提供保稅倉庫,并拿到相應的標準倉單。融資人帶著倉單,能向另一家銀行申請質押融資,一旦獲準,不排除再獲得一筆巨額貸款的可能性。而且當信用證快到期時,融資人可以繼續申請新的合同貸款,不斷循環操作......據說,一般,這樣付出的資金成本大概在8-10%,比民間高利貸便宜多了。
企業拿到信用證后,運來的銅可以放在上海保稅區暫不報關。去年4月份有篇報道說“上海保稅區90%為融資銅”,可見融資銅的規模。除了進口后直接賣掉換取資金,融資銅還演繹出很多其他方式:若內外比失衡也可以出口到倫敦,重新換回美元,或是倒手給境外別的公司,這就是所謂的“轉口模式”。
2011年,隨著央行不斷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中小企業和房企從銀行獲得貸款的難度非常大,融資銅也就大行其道起來。
不過,融資銅最怕的就是銅價大跌。大部分融資銅在銀行的質押比例為七至八折,如果銅價下跌過快,企業資金就容易出現問題!叭谫Y銅”的量有多少?目前并無一個準確數據。按照傳媒報道,截至4月12日,上海銅庫存為228290噸。交易所庫存居高不下,銅商業庫存也高企,其中中國保稅區銅庫存可能高達上百萬噸。
因為冶煉廠與礦山集中增產,市場整體供應過剩,此輪銅市下跌從去年底就已經開始。估計現在期銅空頭的主要目標,應該也就是市場上的融資銅。真的打下去的話,爆倉的可不僅僅是期銅多頭。2012年,鋼貿企業用倉單質押也發生過類似的資金斷裂事情。有些鋼貿企業為了多得貸款,以重復質押方式向銀行進行套資,最終鋼市低迷導致資金鏈斷裂,引發了多起訴訟。最后出現銀行“防火防盜防鋼貿”的說法。
所以,現在的銅融資會不會步鋼貿的后塵?頗令人擔心。
其實,當經濟增速放緩了以后,實體經濟萎縮也導致資金需求下降。相對于2011年高利貸盛行,2012年的借貸成本已經下降,銀行也從去年底開始有意識地收緊這部分業務,監管層年前正在通過銀行對上海等地的有色金屬融資情況進行摸查,要求銀行上報涉及銅融資業務企業及融資規模等資料。11月份更有部分銀行已經停止批準用于回借和存放在保稅倉庫的銅的貸款。今年融資銅的活躍度不如去年,類似信用證在收縮。
黃金可以在2個交易日內跌去200美元,說明爆倉的威力是巨大的,火燒連環式的向下平倉,就像在山上滾雪球下去。一旦融資銅爆倉,使用融資銅資金的行業都會受到牽連,房地產企業就是其中之一。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