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企業要想取得成功,再造和彈性都是關鍵。遠的不說,看看過去10年里,那些看似牢不可破、大到不能倒的企業,如Borders Books、BlockBuster(百視達)、柯達等等轉瞬間的分崩離析,就足以提醒我們,公司無論規模多大,如果沒有看到創新的機會,如果不留意變化并做出相應調整,就無異于自掘墳墓,根本沒有老本可吃。
那么,在不斷加速的技術轉變以及超級互聯的背景下,在面臨我們的柯達時刻時,如何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公司是有漏洞的呢?此文列舉了7股主要的顛覆性力量,值得各位關注。
Google效應:人與信息的分離
你每次Google某件東西的時候,會不會停下來想,“嗯,這些結果是不是出自北京、上;蛘呙绹哪硞數據庫?”顯然不會。由于Google效應,信息與我們個人生活當中的物理位置已經被徹底虛擬化、去物質化了。
那么為什么在許多組織里面這兩者仍然要同地協作呢(而且代價往往非常高昂)?
Skype效應:免費通信,距離已死
還記得電話有距離之分(長話、市話)的是什么時候的事嗎?那時候打10英里距離電話的價格要比1000英里的低很多,打越洋電話更是奢侈品(在我國現在依然如此)。而現在,基于互聯網的通信平臺的定價和使用已經徹底跟距離劃清距離;通過互聯網跟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對話與跟街對面的人講話無異。
既然事可以隨人走,為什么還要讓員工為了知識工作而出差呢?
Facebook效應:人際關系虛擬化
Facebook的大熱在于它可以讓你甚至在缺乏實體存在的情況下維系并增強個人關系。
企業關系亦然。既然基于能力和相互信任的工作關系已經不再要求物理上的相近了,那么為什么還固守于過去那種耗時耗力的組織形式呢?
LinkedIn效應:專業知識的虛擬化
LinkedIn把我們跟專業網絡映射到一起,然后快速定位到值得信任的專家。組織為什么就不能如此呢?LinkedIn效應提供了個人網絡的映射,企業則可以借用這一思路實現專業知識虛擬化的能力,從而實現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時間來完成合適的工作。
Amazon效應:客戶體驗虛擬化
Amazon比小賣部的老板更懂你?墒悄憧稍鶤mazon的人有過謀面?像Amazon、Netflix以及蘋果這樣的市場領袖引領了這種客戶親密度的虛擬化。但是對于任何組織來說都可用效仿其做法。
Pandora效應:算法開發定制產品
你向Pandora提供了自己最喜歡的藝術家、或者若干愛聽的歌曲之類的信息之后,你真心喜歡的音樂馬上就能制作出來,長達數小時!八麄兪窃趺粗赖?”如果你是Pandora的客戶,也許會提出上述問題。這不是魔術,而是Pandora的算法給力。
Pandora的算法是通過對大規模數據進行評估以后打造出來的,所以它所創造出來的音樂品味檔案異常精確。客戶只需提供少數信息,算法就能幫助補全自定義播放列表的剩余部分。
鑒于有了這種體驗,消費者開始到目光轉移到其他的商業關系上:“如果Pandora這么快就能弄懂我的喜好,為什么我的銀行這么久了還是一樣的蠢?我去一個取款機取錢都已經有10年了,它還在問我的母語是什么!”
iPhone效應:體驗比產品實體更有價值
【創業網Cye.com.cn】客戶價值不再僅限于產品的物理表現。相反,這往往體現在軟件上面。這是手機業最近轉變的核心。10年前,手機提供商競爭焦點是硬件屬性—比如諾基亞手機的鈴音、摩托羅拉手機的外觀。那時候競爭的基礎是這些。
今天,iPhone手機和Android手機競爭的主要是軟件體驗的差異。因為手機大多數的物理屬性現在都已經商品化了。所以體驗壓倒了設備。
這七大效應會一并改變許多行業的競爭基礎。因為上述的規則改變者,許多行業的業務模式基礎不再牢靠,堅守舊模式的成本將會遠遠高于擁抱新模式。老公司們,你們感受到了嗎?新公司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