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實體白酒的“寒流”也吹到了“紙白酒”。記者昨日登錄國內多家酒類交易所后發現,“紙白酒”目前多數出現暴跌行情,部分“紙白酒”的發行價更是遭遇“腰斬”。國臺珍藏、國窖1573、水晶舍得、古井貢酒、西鳳國典……多個紙白酒品種浮虧超過五至六成。
專家認為,概念多炒作、資金無保障,品種無監管,讓“紙白酒”暗藏大起大落的風險。當下酒市回歸理性之余,更要警惕酒交所重蹈之前文交所交易品種巨虧的覆轍。
“紙白酒”品種
凈值遭腰斬
今年以來,標榜為“像炒股一樣炒酒”的紙白酒遭遇寒冬。記者昨天在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網站上看到,該交易中心目前有12只“紙白酒”品種,包括水晶舍得、景芝國標芝香、中國品味2011等等,多數紙白酒價格遭遇腰折,有的甚至跌幅超過6成。其中“水晶舍得2012珍藏版”發行價為780元/500ml,截至昨天的價格為329元,下跌了451元,下跌超過50%。
而“西鳳國典鳳香50年年份酒2012珍藏版”發行價格800元/500ml,截至昨天的價格為366元/500ml,相對發行價下跌近6成;“中國強古井貢酒年份原漿2012珍藏版”發行價格860元/500ml,昨天沒有成交紀錄,前一天的價格為326元/500ml,跌幅同樣超過6成。
“紙白酒”遭腰斬,投資者損失慘重。2011年,投資者吳先生通過北京一家公司的網站,購買了100萬元的“國窖1573大壇定制原酒”。認購價格是每壇6900元,每壇2.5升。“因為是原漿酒,感覺有一定投資價值,就買了。”吳先生說,起初也漲過,曾到8300元時,誰知后來一路下跌,現在跌到3500元。吳先生最近查了下賬戶,發現虧了50多萬元。
“紙白酒”:
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
”紙白酒”是什么?拿業內人士的話來說,就是把白酒當成股票一樣去買賣。其營銷模式是,由各酒廠生產打造出一批一系列號稱“限量”、“珍藏”等旗號的“紙白酒”并投放市場,按證券市場“上會-審核-路演-發行”等流程,將白酒“證券化”成投資品。投資者既可以進行虛擬交易,也可以要求實物交割。
據了解,首吃螃蟹的是瀘州老窖,2011年9月,瀘州老窖8萬壇共200噸的國窖1573大壇定制原漿酒,通過北京產權交易所旗下網上競價平臺上市,首開中國原酒的電子交易之路,按當時發行價每壇6900元計算,這個項目的總交易額就高達5.52億元。
這一模式很快得到了推廣,一時間,國內多個地方都上“紙白酒”交易平臺,北京、上海、東北、貴州等地均有,目前白酒金融理財產品有15款之多。
由于遭受限酒令的影響,白酒現貨交易嚴重萎縮,致使紙白酒也深陷其中。而對投資者來說,相對于炒股,投資紙白酒的風險更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業人士告訴記者,紙白酒不像白酒信托理財產品那樣有投資期限和預期收益,紙白酒是白酒的證券化形式,投資者只能進行賬面交易,賺取買賣差價,或將持有份額兌換成相應的實物白酒。“紙白酒投資者要變現很困難,必須要有下家接手,如果沒有人接手,就只能提貨。”
目前紙白灑交易平臺并不活躍,成交非常清淡,記者在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網站看到,包括國養金獎2012、科普克、中國強2012等多款紙白酒產品,昨天沒有一筆成交。
投資新品
還是變相融資?
“紙白酒”這一交易模式的推出,對一些區域性有較高知名度但短時間內上市無望的酒類企業來說,除了能實現快速融資外,更是一種拓寬銷售渠道的嘗試“。那么這種投資品種究竟側重于銷售模式的改變,還是更偏重于酒企融資呢?對此,業內人士各有各的說法。
一位白酒代理商介紹,紙白酒這種投資方式,更重要的可能是白酒企業在探索一種新的模式,倡導一種新的消費理念,好酒要放一段時間才能喝,并且還具有一定的收藏和投資功能。
也有人對此表示異議。我省某國有銀行私人銀行部負責人介紹,“紙白酒”其實是廠家融資的一種方式,其操作模式主要是:定制產品——發行上市——存貨融資。”他認為 ,“紙白酒”存在三大硬傷,一是概念多炒作,二是資金無保障,三是品種無監管。“紙白酒交易更多的是經銷商的存貨融資、變現需求。”
據悉,目前“紙白酒”品種繁多,產地含山東、陜西、安徽等產酒大省,一些品種發行者并不是酒廠,而是二級乃至三級代銷商。比如八大名酒之一的“年份原漿珍藏版”發行者就并非酒廠,而是一家酒業銷售公司,究竟是為了銷售還是融資,也許只有企業自己清楚。
業內專家提醒,建設酒類交易中心,原本是促進市場流通、減少層層加價的舉措。而紙白酒不僅沒有去環節、促流通,反而過度炒作。此前爆出的文交所投資者巨虧,產品涉嫌份額化,交割“虛擬化”,已給交易場所亂象敲響警鐘。當下酒市回歸理性之余,更要警惕“酒交所”重蹈“文交所”巨虧的覆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