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走酷6模式必死
5月7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取前兩天,鄧鋒(北極光風險投資公司創立者之一)到優米網做節目。他對王利芬說,“我已兩次拒絕了某大媒體的采訪要求。”
王利芬認為,如果一個精英愿意將他的觀點與更多的年輕人分享,優米網是更合適的選擇。優米網在125個國家和地區都可以看到,下半年將會在30多個地面臺播放,網站24小時可以點擊,而且即將推出“手機報”。
這是王利芬打造的多媒體平臺。她一再向別人強調,優米網不僅僅是一個網絡電視,而是一個媒體,是一個多媒體平臺。
媒體與其他視頻公司是不一樣的。媒體要有國家意識,要有社會責任感。王利芬說,我的成功標準是,是否為年輕人提供了適合他們成長、發展的產品,而不是排行在富人榜。
支撐這個愿景的是她的團隊。
目前,優米網已開辟了 “在路上”、“創新”、“創業門診”等欄目。“創新”欄目的選題有8個標準;“在路上”欄目的工藝流程是92道。很多事情不需要王利芬親自在現場,她說,團隊里的小年輕人都特別能干。
“在路上”欄目的話題是前置的。如果主持人在節目開始問的問題不是網友頂得最多的問題,結束前沒說 “您要到我們的網站上去投票,我們的話題是通過你們的投票選出來的”,都是要被扣錢的。“某種意義上,優米網是網友、嘉賓還有我們一起在做。優米網沒花一分錢的策劃費。”王利芬說起這些時,掩飾不住一種自豪感。
與此同時,作為一家視頻網站,優米網與同行酷6、土豆、優酷簽有合作協議。王利芬說,我需要他們的平臺,讓更多的人知道優米,他們也需要優米的內容。
“但是如果優米緊跟酷6或其他,那是必死。”王利芬一直在強調優米的“精氣神”:“因為在一個同質化程度很高的領域,再想去緊跟別人的路去走,而沒有自己的獨特氣質,行不通。”
目標不僅僅是大腕
在采訪最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希望王利芬給她創業的網站一個簡單的定義。
“優米網是一座橋。”王利芬說,這座橋是干嗎的?一頭連接著精英人士,一頭連接著年輕人。把這兩個散落的人群對接在優米網。“15~45歲的人都被稱為年輕人。”
很多人都在問王利芬,怎么會有那么多的大腕愿意幫你?
她向記者的解釋是,“我喚醒了很多社會精英深藏內心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最關注的不是他參加的事情能讓他們如何賺錢,如何賺知名度,他們不缺這些。他們關注的是你究竟在做一件什么事?這件事情的深遠意義在哪里?我們都明白,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年輕人非常迷茫,他們惟一能拉得住的手是過來人的手。我改變不了中國的教育模式,但是我可以以我自己的方式,提供給年輕人以補充教育。”
可是人們依然質疑,如果不是王利芬,大腕還會來嗎。他們到底是真的愿意到這個網站與年輕人分享觀點,還是礙于多年朋友的情面。如果是后者,那網站模式難有持續性,因為再深的人脈也有用盡的一天。
資源是有限的。王利芬坦言,她能認識1千個精英并維持住關系,很不容易。但是,如果這1千個精英資源用完了怎么辦?所以現在,很多王利芬曾經不認識的精英也開始成為她的新朋友。
她認為,自己鎖定的目標也許不僅僅是大腕,還有年輕人。
兩個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用秸稈手編成袋拿到城市里,解決了當地農村婦女的就業,也解決了萬一秸稈焚燒以后的環保,還帶動了城市里面相關產品的多樣性。王利芬說,雖然他們還沒有賺大錢,出大名,但他們同樣值得關注。
浮躁的社會大背景下,更多的年輕人找不到北。拔出“恒定”,才能找到奮斗的感覺。就如同優米網“創新”欄目里面“一起搭車去柏林”的谷岳劉暢所說:其實,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你一輩子也不會做了。最后,我們都會死,就是看現在是怎么活。
現在怎么活,這也許是王利芬必須回答的創業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