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缺錢,更不缺投機者,但奇缺投資者”,12月9日,四川樂川一位讀者對本報當日《詢價機構博傻中小板19新丁》報道揭露的詢價機構博傻、新股估值定價錯位等亂象發出慨嘆。
而北京某證券公司資本市場部負責人卻對中小板、創業板上市公司IPO上市首日漲幅大大超過發行價感到不爽,原因是其最近完成的一個中小企業IPO,因定價相對謹慎上市首日大漲,而被公司主管領導委婉提醒過于保守。
“我們保薦的那家公司,是一家非常傳統的有色金屬加工企業。行業競爭激烈且無資源自給優勢,所以發行詢價時沒敢抱以太大期望。能給出60倍市盈率的發行價已經非常不錯了,沒成想上市那天,股價竟然較發行價大漲80%以上!”
一想起二級市場的瘋狂讓領導對其工作不是十分滿意,這位負責人內心就頗感不平,至今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力量讓整個市場如此之狂熱。
一位已從國內某知名券商投行離職的專業人士道出的一番話則讓記者大吃一驚,“高發行價很大程度與投行的資本市場部工作人員、社會中介機構人員人為制造價格恐慌有關。”
或許,券商工作人員及社會中介機構部分人員在發行詢價期間真能發揮一些作用,但最終只能是影響某一階段發行價的高低,而中國股市中小企業新股發行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募集資金的狂熱能夠長期維系卻是一個奇跡,在理性估值對新股發行三高約束力為零的背后,到底是何種異樣的力量造就了如今的非理性狂熱呢?
新股發行定價券商操縱?
上述從國內某知名券商投行資本市場部離職的專業人士一語道破新股發行定價操縱的路徑。
目前,所有新股發行都要通過深交所或上交所網下配售交易平臺進行。據其透露,由于交易所申購報價系統不能自動生成價格統計分析數據,而在三天詢價期間,證監會有關部門又要隨時掌握機構配售申報價格統計數據,這就需要各家投行的資本市場部工作人員以會員身份,從交易所系統將相關數據讀取并進行分析。匯總處理好后,當天將結果上報證監會。
事實上,一些券商由于資本市場部人手緊張,網下申購詢價數據統計處理工作通常外包給一些社會上的中介機構公司,申購數據經中介機構處理后,再由保薦機構報給證監會。
該專業人士認為,“正由于投行工作人員和中介機構相關人員通過系統查詢,可以隨時掌握每天各個詢價機構的具體報價信息,這就為其操縱詢價提供了可乘之機。”
據介紹,投行的資本市場部工作人員和中介機構人員一旦發現詢價機構普遍低于上市公司發行市盈率底價預期,這些人員便會即刻通過電話與主要詢價機構聯系,告知其報價偏低,必須提高報價,否則肯定不能進入有效報價范圍。
在相關人員的誘導下,不少詢價機構常常會相應大幅提高申購報價。
記者曾就此向某證券公司投行的資本市場部負責人求證,得到的回答是,“哪里還用得著我們給詢價機構打電話啊。目前,二級市場市況下股票投資不景氣,詢價機構參與新股網下配售申購的熱情非常高,往往是他們打電話問我們申購價格到底該報多高合適,而不是我們要求他們提高報價。”
投行資本市場部人員固然有動機在新股網下詢價配售過程中人為抬高發行價,因為高發行價意味巨額資金超募——豐厚的傭金收入——誘人的獎金紅包,那么,為券商提供服務的中介機構有何動機誘勸詢價機構抬高報價呢?
由于為券商提供數據處理服務的中介機構大多與上市公司關系密切,而每家上市公司都希望自己IPO發行能超額募集資金,因此,為達目的,往往和中介機構私下約定,一旦發行價達到目標,這些機構就可從IPO公司領到一筆好處費。
業內人士指出,只要花數萬、數十萬元代價,就能換來數千萬甚至過億元的超募資金,當然劃算。
上述從投行資本市場部離職人士建議,“目前,新股發行三高持續高燒不退,在不對發行制度法律進行大規模修改下,最可能做到的是,將交易所網下申購系統的價格申購報價信息屏蔽,無論是券商還是中介機構人員,都不能進入系統查詢,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新股發行價虛高和人為操縱的成分。直到詢價結束再對外開放系統,整個報價就不會受人為干擾而屢次被抬高。”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