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企業在全球各地上市的規模都創下了歷史新高,但與此同時,從“麥考林”被頻繁指控到“綠諾國際”被勒令退市,一個越來越濃重的陰影正罩向這些看起來光彩十足的公司。
最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啟動了一項計劃――調查中國企業赴美“借殼上市”,但不少業內人士指出,此項調查很可能不僅僅限于“借殼”,實際指向目標是中國IPO的“品質”。
“玄機”
據了解,美國SEC的執法部和公司財務部已經展開大范圍調查,據稱要逐步摸清美國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和投資銀行等中介機構是如何“幫助”眾多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的,同時調查個別中國企業是否存在會計違規和審計不嚴的問題。
SEC此舉顯然與之前多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接連爆出疑點有關,目前已有20多家中國在美上市公司被控“欺詐”。2010年6月,“東方紙業”被一家美資調研機構指責存在欺詐行為,認為它將資產價值夸大了10倍左右,更高估營業收入達40倍。9月,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的環境產品制造商綠諾國際有限公司爆出審計問題,股票隨即被勒令退市,引起軒然大波。緊接著“麥考林”于10月底登陸美股,1周之內被多家律師事務所指控報告虛假、信息披露有誤。
如此情形觸痛了不少投資人。數據顯示,大部分中國概念股處于“被冷落”的境地,有的股價甚至腰斬。
美國知名財經網站Market Watch的專欄作家斯蒂芬就此聲稱:讓中國股票進入投資組合,未必能帶來收益的提升,因為它們背后似乎隱藏著一系列“玄機”……
“包裝”
最近當當網、優酷網等登陸美國股市掀起的新一波熱潮,已是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第四波。回顧以往,新浪、搜狐、網易、百度等引領了赴美上市的第一波;第二波是攜程、藝龍、如家等互聯網商旅服務商和教育培訓“領頭羊”新東方;第三波有盛大、巨人網絡等網游企業和即時通信的“帶頭大哥”騰訊,還有電子商務龍頭企業阿里巴巴。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早先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所面對的最大質疑,往往是“盈利模式虛弱”。典型例子比如新浪,這家公司當時的招股說明書里明明白白地寫著:“直至1999年底,廣告收入占19.9%,電子商務收入占0.6%,軟件收入占79.5%。”也就是說,上市之初頂著“互聯網”頭銜的新浪,卻主要是靠賣軟件掙錢。這樣“掛羊頭賣狗肉”的尷尬一度讓新浪飽受爭議。
與這些為怎樣賺錢愁白頭的“前輩”相比,后來赴美上市的諸多中國企業的模樣光鮮不少,因為那些“幫助”它們的中介機構借用“成長性”、“市場份額”等概念作了好一番“包裝”,而且“套路”越來越駕輕就熟。動聽而令人遐想的故事就這么流傳開來:“麥考林”號稱“中國電子商務第一股”、“綠諾國際”頂著“新能源”的光環,“東方紙業”則是一家“高科技”的造紙公司……可揭開華麗外衣,露出了財務數據的“虛高”。按照業內人士說法,企業到境外上市,最重要的是恪守證券市場所在地的法律和商業倫理要求。一旦“聰明反被聰明誤”,問題被揭出,調查、訴訟就會接踵而至,麻煩將超乎想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