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當網在美國上市后,CEO李國慶一直對發行價格耿耿于懷,為此還特意與綽號“大魔女”的摩根斯坦利(摩根斯坦利是當當網在美國上市的證券承銷商)員工進行了一場唇槍舌戰。堂堂上市公司老總竟然跟證券承銷商的員工“打”起來了,確實很抓人眼球。李國慶豁出去了,語言“很黃很暴力”,看來當當網的發行價的確不高,上市募集到的資金也不多。可既然這樣,當當網為什么要在美國上市,又為什么要選擇大摩呢?海外IPO對當當網來說到底是手段,還是目的?
上市的選擇——國內還是海外?
企業為什么要上市?很簡單——在資本市場上募集資金。企業要發展,離不開資金;上市可以籌到錢,所以企業要上市。語言雖通俗,但道理很深刻。IPO是一個目標,海外IPO則是手段之一。
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楊戈對《新領軍》表示:“中國的民營企業,很多以創新型企業的姿態出現,規模小、但發展速度快,所以為了保持這種又好又快的發展速度,上市成為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的目標,特別是獲得風險投資基金青睞的企業,上市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
“眾所周知,在中國本土上市,發行市盈率高、發行價高、募集的資金量大。但是,在中國上市,對企業的要求很高,特別是一些條條框框的硬性規定讓很多企業覺得登陸中國本土資本市場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所以,許多在中國上市無望的民營企業選擇海外上市。楊戈表示。”
那么,國內上市或者海外上市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以當當網為例,為什么要選擇美國上市,原因之一是國內上市程序復雜、要求嚴苛;另一個原因是最初公司的法律結構和股權結構都是海外結構。
當當網成立十年以來,與對手的價格戰似乎永遠沒有終結,一方面需要大筆砸錢,另一方面則需要把節省成本做到極致。曾經參與過當當網審計項目的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王維告訴《新領軍》:“當當網都舍不得給顧客默認開一張發票,因為如果默認給發票的話,算上寫發票的人工費,或者機打發票的成本及物流費用,當當網每年要多花約40萬元人民幣,所以只能是按需開發票。”正是為了迎合消費者,又要控制成本不能失控,當當網不敢有絲毫的財務浪費,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當當網美國IPO所募集到的2.72億美元的確不夠后備無憂。因此,這也是造成李國慶覺得定價過低、募資偏少的一個重要因素。
深圳創新投資集團華北地區總經理劉綱對《新領軍》表示:“既然選擇了美國,選擇了大摩,言語攻擊只是一種情緒上的宣泄,不能改變IPO募集資金偏少這個事實。而且,國外和國內的Cye.com.cn證券市場環境存在較大差異,民營企業在最初制定公司股權結構的時候,一定要首先考慮清楚這種金融環境的差異,并做好承受一些不利因素的心理準備,然后再決定是否籌備海外IPO。”
還是以當當網為例,李國慶的“網罵”不是沒有道理的。不過,證券市場的投資者以及管理者乃至市場參與各方,對李國慶“網罵”大摩一事卻不妨深思。銀河證券北京學院南路營業部投行部經理李耀華對《新領軍》表達了對“網罵事件”的看法:“作為一家國際投行來說,大摩的此番‘挨罵’正是對自身工作的最好肯定。李國慶‘網罵’大摩,至少表明大摩履行了承銷商的職責,并沒有將自己的利益與發行人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進而一起來損害投資者的利益。”
中信證券北京張自忠路營業部投資經理張喬在接受《新領軍》記者采訪時也表達了類似觀點:“為什么大摩沒有一味地拔高當當網的發行價?因為大摩還要兼顧投資者的利益,這其中就包括一些基金公司及自己客戶的利益。如果客戶與基金公司能夠從新股發行上市中賺錢,作為投行的大摩當然可以從中收取更多的咨詢費及合伙投資收益。如果大摩讓自己的客戶虧損了,收不到咨詢費也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客戶可能因此而流失。所以大摩必須對自己的客戶負責,對投資者負責。”
可以看出,海外IPO對于當當網來說只是募集資金的一個手段。隨著中國國企上市項目的減少,民營企業越來越成為境內外上市融資的主角,同時也成為各家投行你爭我奪的焦點。企業家此時最需要的是擺正心態,不管是“羨慕嫉妒恨”,還是“后悔埋怨惱”,都不是優雅的姿態。
民營企業家此時更應該明確的是:海外上市的企業并不意味著比國內上市的企業差,紐交所北京首席代表楊戈對《新領軍》表示:“通過2010年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證明了市場的一種普遍看法:具有創新模式的企業最合適的上市地點是美國資本市場,美國投資者是最易于接受創新模式的一個投資者群體。”
如果選擇海外上市,那么對海外證券市場就一定要有足夠的了解。否則打無準備之仗,吃虧的永遠是自己。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2010年在美國成功IPO的中國民營企業,到底什么樣的企業適合在海外上市。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