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首募規模一月不如一月。
雖然6月份成立的基金大部分規模也未上10億,但有個別資產管理規模排名靠前的公司新發規模超過了10億甚至20億。
盡管新基金發行如此艱難,但基金公司依然熱衷接二連三地推新基金。
基金公司之間,互相“挖墻腳”能度日到何時。
迷你型新基金不斷面世的同時,原本規模就小的老產品更不得不面對清盤風險。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共有20只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的管理規模小于1億元。其中,管理規模小于6000萬的就有3只,它們分別是申萬菱信盛利配置、寶盈中證100和天治趨勢精選基金,其基金規模分別為4970萬元、5700萬元和5840萬元。
據《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第四十四條規定——開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后,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及時報告中國證監會;連續2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向中國證監會說明原因和報送解決方案。
如此算來,規模僅為4970萬元的申萬菱信盛利配置基金,已在清盤線邊緣了。
但是這種情況不太可能會發生,只要基金公司不想自家的這只產品清盤,就會用自有資金去解救的,在實際運作中,當公募產品瀕臨清盤時,基金公司為了顧全自身形象,不會讓這樣局面持續較長時間的。
正是因為這樣,基金行業發展的十三年中,還仍未發生過任何一只公募基金清盤退市的情況。
但是,公募基金永不退市卻不是一件好事,上海一基金業人士表示,“引入優勝劣汰的淘汰制度,或許可以激勵基金公司更注重業績,而并非是使其旱澇保收的資產規模!
小公司艱難求存
在規模跌破億元的20只公募產品中,大部分都來自中小型基金公司。
其中,金元比聯基金旗下的5只產品中就有3只產品規模不到1億元,分別是金元比聯成長動力基金,其規模0.815億元;金元比聯核心動力基金,其規模0.824億元,以及金元比聯價值成長基金,其規模為0.927億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