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難雙贏?
企業通過私募融資獲得資金發展,投資機構通過股權升值獲得收益,看似是一致的目標,但在其背后,各自的理念和價值觀有時卻是相差甚遠。
某家外資基金合伙人王卓(化名)向記者坦言,在中國其希望在投資企業后能在運營上參與較多的管理,借此來提高企業的業績。“但事實上我們往往只能做少數股東,因為有很多企業是企業家自己創業,他們希望在企業里占較多的股份,有絕對的話語權。”
在王卓看來,對中國企業來說,有時候他們不僅僅需要資金,更需要借助外力充實完善管理和運營等方面的經驗。“如果只是想單單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增長,而不是借助外面的一些投資者的經驗和價值的話,這樣的企業是不會成功的。”
然而,這樣的說法,企業并不買賬。俏江南創始人張蘭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引進鼎暉是俏江南最大的失誤,毫無意義。”這一席話將本來就關系微妙的企業與私募股權投資者的矛盾直接公開化。“他們什么也沒給我們帶來。”張蘭直白地評價俏江南的投資者。
某家互聯網企業曾吸引了多家投資機構的垂青,其創始人也向記者直言,引入風投,其原則是除了給錢,不希望風投介入企業的實際管理。“他們可以給予一些建議,但畢竟實干的還是我們自己的團隊,我們有對于企業發展的規劃,并不希望因為風投在背后鞭策,希望能快進快出,而讓企業亂了陣腳,被推著上市不是任何一家企業甘愿做的事情。”他強調。
“資本永遠是逐利的,不要指望資本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扮演雪中送炭的角色,他們干的只是錦上添花的事。”這是一位投資人向記者透露的行業心聲,而這其實也是上述互聯網企業最為忌憚的事實所在。
“一般情況下,作為投資方,我們尊重企業的意見,但如果真的發現企業管理團隊產生了根本性的錯誤,換人或是介入管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王卓強調,“投資之前往往要看清楚人,如果企業優質,但創始人不行的話,這樣的企業我們寧愿不投。事后一旦內訌,往往就是致命的。”
李瑋棟指出,創業者需在充分評估企業現狀和發展前景的情況下引入合適的外部投資者,無論是過于依賴或神化PE對企業成長過程中的作用,還是質疑PE基于自身風險控制和盈利模式而作出的決策,都是不可取的。
貝恩投資(亞洲)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勵弘也告訴記者,雙方的價值觀以及未來發展方向是否相同是決定投資與否的前提。“不論是企業團隊還是投資機構,要有一個真正的發展方向的認同,中國市場在不斷地變化,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總會出現偏差,這時候要做相應的改變,這就需要雙方在投資過程中不斷地交流,并做出調整。只有雙方的利益和戰略眼光一致才能夠把企業做好。”王勵弘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