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網購”闖進人們的生活圈。小到圖書、衣服鞋子、化妝品,大到家具電器,凡是生活中需要的,幾乎都可以在網上買到。淘寶、拍拍、當當、卓越……各大網絡商城里浩瀚如煙海般的網店讓人們感嘆“一入淘寶深似海”。
網購的瘋狂,源于與百貨、實體商店售賣商品巨大的價差。于是,精明的消費者們開始學會了在購物時先到商場逛逛、然后到網上購買的“網購生活”。在消費者眼里,商場正在變成他們的“試用間”;而對于網店店主來說,裝修豪華的專賣店就是他們的服裝展示櫥窗。
商場試穿試用
網上掏錢成交
“我的衣服、鞋子、化妝品都是先在商場里試穿、試用,選中合適的之后,抄錄價格、型號,再到網上買的。”市民林小姐是典型的“網購族”。她說,以前買衣服也是到商場或專賣店里買,直到有一次朋友介紹了“網店”這個新玩意,她才發現,原來世界上有這么“便宜”的事情。“一雙某名牌運動鞋,專柜要賣500多元,網上只要200多元;一件品牌連衣裙,商場打了5折也要600多元,在網上300元不到”。
從此,商場和網店比價成為她生活中一大樂趣。她也逐漸總結出一些經驗,比如網購商品,最大的好處就是便宜,但網購的商品看不到摸不著,尤其是服飾類商品,如果不試就不知道穿著效果如何。而目前,一般在商場設有專柜的品牌,在網上同樣能找到銷售該牌子商品的商家,不少網店還集合了各個品牌的商品,可以在一家店鋪同時對比選購。一般,同一品牌商品,在網上購買的價格,比專柜標價要低兩成到六成,在專柜試穿試用再到網上購買,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能省去各家網店“海選”的麻煩,避免碰到網上圖片和實物不符的情況而買到“雞肋”,又能省下不少錢。
林小姐就逐漸把商場專柜當成“試衣間”、“試用區”,從專柜享受試穿試用的體驗樂趣后,再到網上去購買同個牌子同種款式的心水商品。
鎖定消費目標
網上線下比價
當下出現了不少和林小姐一樣的顧客,她們樂此不疲地試穿和試用專柜的產品,可就是“屢試不買”。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只試不買”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服裝類、化妝品,甚至家電、建材、書籍等也成為網購一族試用的新寵。
市民孫女士就告訴記者,受朋友啟發,學會了利用在網店和實體店之間比價購物。比如,近期她剛置換了一臺熱水器,“先是在廠家網上瀏覽,選中幾個品牌、型號,對價格心中有底”,然后再去國美、蘇寧等店去逛,發現促銷員讓價之后還是比網上報價貴,她就繼續討價還價:“如果能按網上報的這個價格成交,就在你這買了。”售貨員只好打電話請示廠家,“結果竟然同意用網上的價賣給我了!”孫女士說。有了網購和實體店的比價,讓她在價格上不吃虧,但她最終還是愿意在實體店成交,“畢竟相比網店來說,有明確的售后服務保證”。
售貨“兼職”驗貨
商家郁悶無奈
某品牌鞋柜售貨員告訴記者,不時遇到一些顧客只試不買,而且還要求售貨員將試選中的款式、貨號抄錄給她,再回家到網上買的情況。更令她感到無奈的是,不但要白白提供服務,有時候還不得不充當驗貨員:一些顧客還會拿著網購的商品到專柜來鑒別真假,“能不能幫我看一下這雙在網上買的鞋是不是你們的正品?”。
高檔品牌化妝品專柜更經常遭遇“網購試妝族”,有專柜美容顧問透露,經常會碰到只試不買的消費者,有的客人互相交談的時候就在討論哪個網店比較便宜。一般碰到消費者拿著貨品來驗貨,她也會幫顧客看一下。不過,像她這樣從事化妝品行業的“老資格”,對部分產品也難辨真假。她只好建議顧客盡量到門店購買有品質保證的產品。
讓商場郁悶的是,一些不厚道的網購族,看中某款商品后也開了票,但卻不付款,因為小票上有她所需要的貨號、價格。為此,有部分商場開始采取措施,比如把貨號都用即時貼封起;銷售人員陪同顧客到收銀臺交款等等。但也有商家表示,消費者在網購商品時還是執謹慎態度的,較少在網上采購中高檔商品、高端手機及大家電,商家在經營定位上要與網上購物形成差異,這樣不會受到網上購物的沖擊。
有零售界人士表示,網店無非有兩種,品牌公司直營和個人網店。而后者的競爭力較弱,既不能提供新款,又不能進行太大的價格讓利。而品牌直營網店,則會與實體商家有溝通,網上銷售和擺放到零售終端——賣場的商品會有所區別,新款或者有些型號不會在網上、線下同時售賣,這樣就避免了正面競爭,保證了商家的利益。“因此網購并不會太大沖擊實體商店,而且實體店的服務、售后保證往往都是網店所無法比擬的”。
記者留言
網購不能
光貪便宜
“其實,網上很多商品都是魚目混珠,賣得很便宜但多是假貨。”某運動品牌售貨員告訴記者,比如專柜正價的一雙運動男鞋價格都在600元以上,而網絡代購或者網絡自稱“廠家直供”商品層出不窮,而價格又很便宜,這使得很多通過網絡購買了鞋子的市民心有疑慮,經常帶著鞋子來專柜“驗貨”:“幫我看看這雙鞋子,是不是真的?”
為此,消費者網購時,還是要多留幾個心眼。首先要確認買的是否為“正貨”。比如,“官方網站”,在很多消費者心目中頗具權威性。但記者在網上隨意搜索便發現,所謂的大牌兒“官網”很多都是“假冒偽劣”。記者在百度搜索引擎里搜索“LV 官網”、“GUCCI 官網”等都能找到一大堆網站,有的網站制作相當精美,域名足以亂真,如“LV886”等;有的首頁上還標榜自己是“大牌中國官網”或“原廠正品唯一官網”,但商品極少是真貨。正因為網購成一時之風,目前不少假冒網站專門利用搜索引擎吸引顧客, 就連淘寶網等知名網上商城域名也曾被假冒“盜用”。還有些香港地區的“官網”為了騙取消費者信任,還做了英文版。而這些網站售賣的商品一般價格非常低,因此喜歡網購的消費者最好不要貪這種便宜。
畢竟網購商品還存在比較大的誠信風險,為了確保你購買到的商品是“正貨”,購買前,最好與店主多溝通,關注賣家的信譽、銷售記錄,認真閱讀交易規則和附帶條款,注意是否能退貨、商品的尺寸、質地等。一般,選擇熟人朋友購買過、推薦的店鋪或比較有保障。此外, 購買前需查看該網站是否具有通信管理部門頒發的經營許可證(即ICP號)和工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付款方式最好選擇貨到付款或第三方支付平臺,不要將錢直接打入商家的賬號;收到貨物一定要仔細檢查后才能簽收。(盧舒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