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廠理論:
世界上有無數家鞋廠,制造著各自的鞋子,銷售給各自的客戶。
在網絡上,當某個生意已經有人在做的時候,就想想皮鞋理論,你會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有很多人在做鞋子,也并不意味著你就不能再去做鞋子了,別人做了耐克,你可以做李寧,不行就做安踏啥的,即使不知名的雜牌也在三線城市賣的不錯。
如果其他的鞋廠都在賺錢,那么你也有機會在這個市場里分一杯羹;如果其他鞋廠都在虧錢,那么你要想辦法把他們虧掉的錢賺到自己手上。把成本、產品、服務、渠道、營銷都做好,你就有機會超過現有的競爭對手。賺錢的生意,往往都是已經有很多人都在做的生意。如果某種生意只有你一個人在做,也許說明你的生意沒法賺錢,所以沒人看得上。
雜貨店理論:
很多大型的賣場或公司,比如沃爾瑪、八佰伴、麥當勞等,最初都是從一家小店起家的,從小螞蟻逐漸做到巨無霸。
在網絡上,很多人相信,在沒有VC的時候,公司虧錢是正常的,等某一天拿了巨額的VC,擴大規模、全國連鎖,就肯定會賺錢,于是公司的核心團隊把時間精力都花在了各類投資經理身上。這時候,就該想想雜貨店理論,如果你經營一家小雜貨店卻一直虧錢,那么,如果有人幫你做到了7-11那樣的全球連鎖,你會虧得更多。
除去那些具有技術革命性的公司(比如3G、云計算、光存儲啥的),在大部分情況下,一個好的公司、或者說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如果在大范圍內可以賺錢,那么縮小到一個小范圍去運營,也應該是賺錢的。這樣的公司,盡管前期需要少量的初始資本和時間來配置人員、軟硬件,但絕不會把自己的未來寄托在虛無縹緲的巨額投資和全球擴張上。沉浸在VC幻想里的孩子們,不如先去經營個雜貨店,會比見VC學到更多東西。
戶口本悖論:
警察局有當地所有居民的戶口檔案,但是警察局能從中賺錢么?
在網絡上,很多人都把“抓用戶”作為唯一的追求(或者作為前幾年的唯一追求),而忽略了構建真正可行的健康的盈利模式。這時候,你就該想想戶口本理論:警察局擁有那么多用戶的詳細資料,詳細到血型、電話和住址門牌號,你的網站能比警察局更牛逼么?如果你以為靠那點用戶的email就能賺錢的話,警察局早就可以去納斯達克了。
當然,我不否認一定基數的用戶的確是賺錢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是光養用戶、不思現金流是沒有意義的。有很多手持幾百萬注冊用戶的網站還看不到任何賺錢的希望,而有些才幾萬人的小站卻每天有穩健的現金入賬。所以,如果賺不到錢的話,建議別再到處炫耀有xx百萬用戶了,搞那么多用戶還不賺錢,只能證明兩個字:無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