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相比之下,絕大多數的團購網站和投資者,都表現出一種謹慎。
滿座網CEO馮曉海就表示,他們拒絕了很多有意向的投資者。“坦白地講,我們才做了兩三個月,模式和團隊的沉淀還很膚淺。”他在談及原因時稱,現在團購模式的情況有點兒類似于電子商務開始火起來的1999年,那時候很多人都為此燒錢,“現在大家都沒燒錢,還是健康發展的,健康和基礎最重要”。
天使投資人蔡文勝相信網絡團購在中國會有很大市場,但他同時認為目前還是市場培育階段,并不適合風險投資進入,因此他暫時沒有對該行業的投資打算。
如何走下去
“Groupon模式的產生源于經濟大環境的壓力,習慣在外娛樂、消費的美國人需要省錢的消費方式。中國年輕人的生活壓力明顯比前幾年高了,他們也有同樣的需求。”林寧相信,團購模式的出現契機和市場需求沒有問題。同時,他與大多數團購網站經營者一樣意識到,中國的商業環境和用戶消費習慣與美國不同,這種從美國搬過來的模式必然要經歷本地化過程。
在林寧看來,團購模式在中國落地后的挑戰之一,是選擇商戶和把控合作過程。因此,F團在這方面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精力。
Groupon在美國運營之初就曾遇到過一次這方面的大麻煩。Groupon曾組織團購潛水課程,成團數有三四千人。潛水運動具有一定危險性,而且考慮到氣候條件,只有半年時間可以開展。由于商家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接待這么多顧客,有人要排到3年以后,因此顧客大為不滿,有些要求退款,而商家不愿意接受退款要求。
本刊記者在與數位團購網站經營者溝通中了解到,他們也遇到過類似情況。通常是商戶看到團購人數太多后,認為會給自己造成很多損失,于是單方面要求停止活動或者更改團購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