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中國網民的數量已達4.2億,覆蓋了中國總人口的近1/3。其中,3.3億網民通過網絡閱讀新聞,3.2億網民利用搜索引擎獲取信息,2.31億人在使用博客。在全國范圍內,有279萬個網站時刻為此吐納著信息流。
在這個號稱整個社會都可以“搬”到網上的時代,網絡與現實是如此地膠著不分。對任何企業而言,網絡輿情的一點點風水草動,都可能讓它們的商譽在消費者心中大起大落。
在此背景之下,專為各家企業處理網絡輿情的機構——“網絡公關”應運而生,并迅速擴張。據中國國際公關協會副秘書長陳向陽稱,2008年度網絡公關的年產值高達8.8億元,目前更成為公共關系服務中增長最快的領域。
然而,與此同時,網絡公關正在變成“花錢刪帖”、“以帖訛錢”的代名詞。究竟是什么讓網絡公關變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甚至越變越黑?記者通過個案分析和專家訪談,試圖揭開這個灰色世界的秘密。
一則被各大網站廣泛轉載的新華社報道,為何會在同一時間,在多數網友的視線中消失?采寫新聞的記者感到困惑,刪帖的網站卻“有憑有據”。針對這一怪事,記者隨即展開調查。隨著調查的深入,一張偽造的“新華社”函,及其背后折射出的網絡公關亂象,逐漸浮出了水面。
“新華社”要求刪帖:從還是不從?
2009年8月11日,新華網上登出了一篇題為《珠海:“中國空調能效標志第一案”被法院受理》的新聞報道,報道隨后被中國網、人民網等多家網站轉載。然而,幾天后,該文作者——新華社記者蔡國兆在搜索自己的文章時意外地發現,這篇文章在大多數網站銷聲匿跡了。
“除了新華網和一些小網站外,在中國網等大網站上,我的文章就只剩下一個題目。要么點不開,就是點開了,里面也沒內容。”蔡國兆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困惑。“新華社在撤稿子方面是很嚴格的。如果報道本身出了錯,新華網自己會撤掉,并且會通知作者。”他說,“但是,我沒有接到任何通知,新華網上也保留著那篇報道,怎么其他網站說撤就撤了?”這一按正常程序“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如今出現在蔡國兆身上,令他倍感蹊蹺。“我估計是有人找了關系,弄得我有點兒暈。”蔡國兆坦言。
中國青年報記者隨后聯系了曾撤掉這篇報道的中國網,誰想中國網有關負責人的答復,更加出人意料。據中國網稱,2009年8月13日,該網站曾經接到過一份蓋有“新華社”公章的傳真函,函中要求中國網刪除其轉載的蔡國兆的報道。據這位負責人透露,接到此函文的網站“不止一家”。于是,應“新華社”的要求,多數接函網站將蔡國兆的報道“及時清除”。
新華社是否曾以傳真函的形式要求各網站撤掉蔡國兆的報道?記者就此致電新華社秘書處核實。新華社秘書處的工作人員明確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新華社的每筆函件都有相關記錄,經查實,2009年沒有針對有關“空調”的報道發出過任何函件;并且,傳真上所蓋的“公章”樣式,與真實的新華社公章不符。因此新華社秘書處肯定地表示,那份“花落多家”的“新華社”傳真函“無疑是偽造的”。
“誰的膽子那么大,敢偽造新華社的函件?”對這一“新華社函件造假門”,普通公眾也許尚覺詫異,但在資深網絡公關策劃劉軍(化名)看來,幕后的造假者一望便知。
劉軍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采訪時介紹說,如今企業可以借助網絡公關的運作來“刪除網上負面信息”,這在行業內部早已不是秘密。
在劉軍看來,雖然網絡公關的活動多少與“灰色”撇不開干系,但公然以“新華社”的名義欺騙網站管理者,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也是頭一次聽說。這讓他不禁慨嘆:“這部分人膽子也太大了,已經越過了底線。”
那么,當一份自稱是“新華社”的刪帖函放在你面前,你選擇從是不從呢?顯然,蔡國兆的報道幾乎在一夜之間退出大眾的視線,說明不少網站已經用行動給出了肯定的答復。
資深網管兼著名網友“北風”告訴記者,他在金羊網和網易工作期間,也曾接到大量的“刪帖”要求,但公關公司的他“一概不理”。“遇到網站始終不配合的情況,公關公司的‘刪帖’承諾就無把握實現,這就驅使它們不得不以冒充‘始發單位’的名義造假。”他說,“因為網站與始發媒體在簽署供稿協議時,一般會承諾無條件地刪除其指定信息。因此始發網站的刪稿要求,轉載網站一般是會配合的。”造假者正是抓住了這一點。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