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矢之的?
可她現在卻需要和時間賽跑,雖然還沒有出現能對.tel造成威脅的企業,但這種基于強社交關系的產物卻因為其獨特性,有可能對行業環境造成沖擊,從而成為眾矢之的。
Facebook在全球擁有6億的活躍用戶,扎克伯格甚至被稱為第三大帝國的“酋長”。和.tel相同,Facebook的用戶也都擁有唯一的身份,他們也可以把自己的各種聯系方式放在上邊,當然,這是免費的,而.tel則需要每年20美元的注冊費用。
這似乎很難讓用戶接受。Face-book不僅免費,而且其強大的應用使得聯系不那么生硬,用戶可以邊游戲,邊社交。而.tel則簡單得可怕,目前的它充其量算是紙質名片的替代品,根本無法和Facebook相提并論。
王曉菁則不這么認為,“.tel和Facebook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產品。如果說Facebook給你了一間房,那么你僅僅是這間房的房客。你只有使用權,當然也無法控制它。而.tel則是給你了一塊屬于自己的地,想種什么都由你說了算,果實也是自己的。”
在3Q大戰后,“網絡個人隱私”成了一個熱門詞匯。網友揮舞著免費大旗,但卻在犧牲著自己的隱私。互聯網走到一個分岔口,免費和自由似乎成了悖論,不可兼得。
王曉菁也知道這需要一個過程,況且.tel還處于雛形階段,“對于個人用戶而言,付費的概念在一段時間內還無法接受。而對于企業用戶,.tel即使以現在的功能,就足以吸引它們買單了。”
她所提的“功能”正是與搜索引擎的天然友好性。因為.tel是頂級域名,從技術的角度講,“在搜索引擎爬蟲檢索的時候,它從最底層開始爬,然后立刻抓到信息,加上信息高度結構化而且已經定制,所以非常容易讓爬蟲讀懂是什么,這樣它能夠決定你搜索引擎的排名非常優先。”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企業使用了.tel,它即使不進行SEO(搜索引擎優化),也依然能達到宣傳的效果。
可這會不會因為搶了搜索引擎的生意,而被百度等網站封殺呢?
這也許是.tel在中國最大的一個隱患。在國外,.tel和GoogleAdSense合作,瀏覽量大的.tel網頁上會顯示Google的關鍵詞廣告,用戶還可以實現廣告分成。而在國內,Tel中國尚未與百度達成協議,因此,.tel在百度上的效果遠不如在谷歌上的理想。
王曉菁則并不擔心,在她看來,即使現在國內的互聯網行業缺乏起碼的秩序,但絕對不可能被某一個網站壟斷,“行業環境的混亂和國家政策的不明朗,是.tel潛在的威脅,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tel勢必會得到生存的空間,這并不是某幾個網站可以阻礙的。”
路在何方?
毫無疑問,.tel渾身充滿著移動互聯的“基因”,但包括王曉菁在內,都不知道它會發展成什么模樣。
“它現在只是個類商標的東西,其實國外目前也沒有成熟的盈利模式。我們只是把它當做資源去賣,而這顯然不是.tel創始人的初衷。”談及此處,王曉菁也有些無奈,畢竟用戶基數的弱小,使得所有的設想都不能落地,“所以,別人問我商業模式,我都不知道該怎么回答,.tel可做的東西太多,但現在還沒有基礎。”
如今的.tel千篇一律,模板、內容和應用相差無幾。它更像是一個管道,而且是流向.com的管道。這似乎毫無意義,.tel被賦予的職責被無限地縮小,它成了一個附庸品,唯一的價值僅僅是SEO的替代品。
在王曉菁的理解中,.tel應該是一個平臺,這上邊不僅有龐大的內容資源,還應該像蘋果公司一樣,有豐富的應用。跟其他頂級域名一樣,它應該有自己的內涵,并且天然的社交性使得它更個性化和實用性。
王曉菁正在嘗試著不同的應用,139社區、支付寶、在線廣交會等都成了她的 “試驗田”,“說到底,.tel的核心價值還是與身份相關的信息,我們需要從這些信息中提煉出有價值的應用。”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甚至是未來的物聯網,個人安全將成為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就拿物聯網來說,在IP地址極度缺乏的情況下,.tel可以通過設立次級站點把家里的所有家電都集合到一個域名下,這樣既節省資源,又安全便捷。”
王曉菁還要面臨著不同的尷尬,不僅僅是新生事物狹小的生存空間,還有前途未卜的市場前景。因此在反思2010年時,她的心里五味雜陳。她既慶幸自己在一個合適的時間把握住了一個合適的機會,又擔心這個機會太飄渺,自己無力把握。“我內心里渴望一場革命,.tel具備這樣的潛質,但正如自己的孩子,長大是什么樣我們都不好說。”此時,她的眼里滿是興奮和忐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