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強大的監督功能卻經常給網站帶來“麻煩”。
“經常被要求刪貼,甚至被恐嚇。”有的網站負責人告訴記者,早在網站創建初期,他們就意識到這方面問題,但“網站要有質量,就要讓再小的地方問題都能呈現,讓各種信息都能在論壇里交流,讓有關部門看到民意,為大家解決問題”。
而“堅持”的結果,也讓個別網站經常得罪當地企業,“企業不在我們那投廣告,我們經營很困難。”
與此同時,這種堅持也使它們贏得了當地政府的重視和尊重。“西子湖畔”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惠州的政府部門非常重視該民意平臺,“基本每個部門都有專員搜集網絡信息,及時幫群眾解決問題”。2008年,有網民在網站上提到在惠城區沒有公交車去淡水,“相關部門對帖子的重視,不到兩個月,惠南公交線就開通了”。
■聲音
“網站能幫助政府及時糾錯”
民間網站的力量顯而易見,但資金、人才、技術及法律保障等問題讓其發展舉步維艱。
“冰河”表示,對于大多數處在起步階段的民間網站,其廣告收入很少,除了空間費、服務器費用,網站需要大筆費用搞活動,“做愛心的人能自己出十次、百次,但不能永遠都出”。與此同時,大量的民間網站靠“朋友幫忙”維持運營,工作人員沒有報酬。
人才同樣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在二三線城市,優秀的網站從業者稀缺。而隨著網站的發展,網絡安全問題也變得尤為突出。
“冰河”透露,網站很容易招致黑客攻擊,“很多是敲詐型的,服務器有一點漏洞,他們就會攻擊你,威脅你給錢”。
法律及政策保護不清晰,更使民間網站站長們頭疼。它們普遍感覺“現在政策上讓人不放心”,“沒說要打擊論壇,也沒有鼓勵,很含糊,因此很難發展。可能今天弄好了,明天就遭到打擊”。
對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也是個問題。“西子湖畔”網站負責人表示,由于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有效保護,“一些網民正常的意見表達被肆意蹂躪”。“洪八公”則表示,現在網民都怕ID泄露出去,看貼的很多,回帖的基本沒有。
而最要命的,是網站的定位與資質問題。2000年11月7日頒布的《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第七條規定,非新聞單位依法建立的綜合性互聯網站,不得登載自行采寫的新聞和其他來源的新聞。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林愛珺教授認為,民間網站和論壇上發布的信息是否屬于“新聞”值得探討,“我認為是不屬于的,不應受太多的限制。” 林愛珺表示,我國現行互聯網法規對于民間網站從業者的權利和義務以及網民的權利缺乏明確說明,這也讓民間輿論監督網站在發展中遭遇明顯的法律困境。
雖然困境重重,但幾乎所有受訪的民間網站都表示要堅持把網站做下去,“各地政府能更及時地發現、解決問題,地方群眾就不用跑到市里或省里反映問題。很小的事情,你老是不幫他處理,他一定會去上訪”。
作為與實體組織相對的虛擬平臺,民間網站的巨大力量來自網絡,并通過民生服務和公益服務,回歸社區實體,推動城市和社區的發展。
“西子湖畔”作為民間網站初步成功的例子,樹立了政府各部門與民間網站互動建設文明城市的模范。正如陽江天空網的陳基策所言,民間網站“要為生活在社區中的每個人尋找春天”。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