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確實有很多優勢,但就是純粹的“高大上”嗎?傳統企業就是夕陽產業了嗎?絕對不是,傳統企業具備很多互聯網企業所不具備的優勢,反過來也是。互聯網企業們為何都不重視管理?組織如何創新,看脫不花妹妹細細道來,本文來源虎嗅,創業邦有刪減。
我知道,這一年我的合伙人們對我有諸多不滿,因為作為一家百分之百面向傳統行業提供服務的咨詢機構創始人,我花了幾乎百分之八十的時間混在一個叫做互聯網的圈子里,導致每一家金主和下屬都向公司抱怨見不到我的人。而有限的與團隊在一起的時間,總是表現的激進而又刻薄,不是說敝行業是個夕陽產業就是批評客戶對新的技術趨勢缺乏投入度。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參加泛互聯網圈的活動,是2011年在一個叫梧桐的餐廳里。那天的聚會后來組建了一個叫做“梧桐會”的小團伙兒,這個團伙兒中的每一個人在后來的日子里都給了我極大的能量,幫我一點點建立起對互聯網產業的認識。
說實話,從參加這個小團伙兒開始,我陷入了巨大的焦慮之中:他們說的那些什么反向定義、用戶體驗、社群思維、快速迭代啥的我都沒干過,一組組的英文縮寫也對不上號,但是光聽聽就覺得那些新公司顛覆傳統的故事很牛逼,想想看,在小米微信雕爺牛腩的BLING BLING之下你服務過聯想中糧還是希望,算個屁喲。
作為一個常年混跡在傳統產業大公司中的人,我在接觸這個陌生的領域之后,覺得有幾點非常不一樣:
第一,像梧桐會這樣的小團伙兒,純為學習、交流而來甚少利益瓜葛的自組織,在傳統產業非常罕見,但是在互聯網圈子里比比皆是,這讓這群人顯得非常可愛,人們在推動跨組織的知識共享、信息交流、乃至互幫互助上的熱情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這個領域我所認識的創始人們都是充滿樸素的一線熱情的,無論公司大小,創始人都很老實的趴在一線或者至少是離一線不遠的地方干活兒,遠離一線會被視為“裝逼”或者“擼SIR”,而與此同時傳統大佬們則是以“不參與公司具體事務”為榮的。與傳統公司相比,也許是學識、見識的差異,這些年輕的創始人們會有更好的全球觀和全局觀,不是那么死摳自己的眼前生意,在更宏觀的層面有比較多的思考。當然,有趣的人也更多一些。
第三,這個領域確實給了年輕人以大量的機會可以出頭,產業太年輕了,土層極薄,只要你有略微超過他人的學習力和勤奮,基本上都能找到不錯的位置。以至于我常常想如果當年我入行的時候,進入了這個行業,姐今天的命運會怎樣?
第四,最重要的一點,作為一個對傳統產業十分熟悉的人,我堅定地認為,“開放”、“共享”、“用戶中心主義”、“開源”、“平臺”等觀念或方法,的確是互聯網公司或者科技產業帶來的新玩兒法。就在兩三年前,傳統產業的大公司所致力的方向一直都還是盡可能的封閉、控制、全產業鏈。
有人說:“傳統企業一直也提倡客戶至上!”對此,我想說:“別扯了,全中國傳統企業最大的客戶滿意度數據庫就是姐做的,傳統公司什么時候真的把客戶納入到自己的利益共同體中來了?在傳統的思維中,客戶,一直都只是自身價值鏈的一個變現對象而已。”
拋開具體的產業差異不談,也別說那些老人家聽不懂的專屬詞匯,我個人的體會是,在商業邏輯上究竟是把客戶(/用戶/消費者/買家)置于體外還是納入其中,是公司是否具備互聯網思維的一道金線。這不受任何的技術約束和平臺限制,跟你在不在互聯網上做生意、有沒有互聯網產品,一點關系都沒有。
在我學習互聯網產業的第一季,吳軍先生的《浪潮之巔》對我的啟發是巨大的,當然,這也導致在第一季的末尾,產生了一個大大的懸念: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一個短暫開放的機會窗口,誰能夠處于這個浪潮之巔,誰就會成為時代的霸主,但是當這個浪潮過去了,可能也就意味著一代公司的隕落,所謂產業權力的交替,大抵上遵循這個原理。那么,我的問題是:有道是三十不浪四十浪,五十還在浪尖上,那些“沉默的大多數”,他們的命運就必是黯然離場嗎?又或者說,按照我泱泱佛門的禪機,浪潮往往作為開示“無常”時最普遍的比喻,因為它們是水、風、地球引力等因緣聚合形成的一種現象,從現象上看是“有”,從自性上看卻是“空”,所謂色不異空、色即是空是也。那么,無風不起浪、無水不成浪,水與浪,究竟能量積聚在誰身上?
按照美劇邏輯,第二季必須得帶點兒小逆轉。所以,在第二季開始,我陷入了由進化論學者古爾德、硅谷大神KK、商學院叛徒加里哈默共同構建的觀念迷宮之中。我不自量力的試圖在互聯網和傳統產業之間建立一個從思維方式到方法論的“橋”,但是卻頭暈目眩。甚至關于這個“橋”的企圖也被某些互聯網原教旨主義者批判:“你這還是商學院邏輯,你太不互聯網思維了!”
不過,第二季的我已經敢乍著膽子回嘴了:“互聯網思維?別拿朋友圈里看見的小米和牛腩說事兒,你倒是給我干一個看看啊!”
是的,這就是我在第一季學到的一個重要教訓:必須要能夠在五分鐘之內把“互聯網觀察家”和“互聯網實干家”區分開來,必須要能夠在半小時之內把時髦的公司和創新的公司區分開來。
商業從來就是個江湖,江湖必然是名利場。而像互聯網這種浪尖上的名利場,必然能夠把全世界的冒險家吸引過來,特別是中國互聯網獨特的德性,每個人都十分傲嬌的自稱“屌絲”,其中,要拆穿多少個投機客的偽裝才能見到一個真實的人,實在是人艱不拆。
在這個名利場里,人人都想做喬布斯和扎克伯格,以至于我十分建議除了“夫妻相”之外,百度百科應該再收錄一個詞條“偶粉相”。可是,就大多數人而言,除了他們的人際關系像喬布斯而社交禮儀像小扎之外,實在看不出任何的相似之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