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中國文字博物館外景與部分館藏珍品。
古老的中國文字史16日在殷墟所在地河南安陽翻開新的一頁:全球唯一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正式開門迎客。此時,距離甲骨文這一中國目前最早文字系統的發現整整110年。
85歲高齡的馮其庸先生成為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李學勤、裘錫圭、饒宗頤、周有光、張晗、楊鴻勛、張海等專家擔任顧問。在開館典禮上,馮其庸先生宣布:“中國文字博物館不僅填補了我國語言文字類博物館建設的空白,也將對我國文字、文化、文明的傳承、保護、研究和發揚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這里是中國文字的家。”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倡議者、鄭州大學教授王蘊智感慨:“在全世界屈指可數并有獨立起源的文明中,只有中國的文字從古至今追隨中華文明被傳承沿用。”
“墉”字造型 殷商風韻
一部景觀式文字大典
中國文字博物館位于安陽市人民大道東段北側,距離甲骨文的發現地殷墟約8公里。遠遠望去,中國文字博物館如同象形文字的“墉”字,主體建筑采用殷商時期的浮雕金頂,展現殷商宮殿“四阿重屋”的特征,不僅表現了中國文字文化內涵,也顯示了文字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文字博物館字坊取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從字坊通向主題館干道兩側,由28片銅質甲骨組成的碑林,隱含了殷商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元素甲骨文和青銅器,代表著28星宿,是中國古典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動體現。
開館當天,中國文字博物館集中展示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字、簡牘和帛書、歷代碑碣、漢字信息印刷術、漢字信息處理、少數民族文字等和文字有關的諸多內容,就像是一部領略中華文明的景觀式文字大典,呈現在世人面前。“數千年來,中國文字始終以其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綿延不斷的歷史,印證著中華民族前進的足跡。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該成為中國文字起源、發展、演進的領悟者和傳播者。”馮其庸說。
中國文字博物館的整體布展分為序廳、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特別展覽四個部分,共8個展廳。“中國文字發展史陳列”是文字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向公眾全面展示漢字的起源、發展和演變歷程。“一片甲骨驚天下”則是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專題陳列,以詳實的資料向觀眾全面展現了安陽殷墟甲骨文的發現、發掘和研究歷程。
在陳展過程中,文字博物館還十分注重與觀眾的互動,專門設置了互動與影像廳,設置了包括繽紛漢字、猜字謎、數字化漢字、文字載體展示等10個互動游戲,使每個參觀者隨著中國文字的發展而前行,感受中國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響力。
為建設好文字博物館,安陽市長張笑東坦言“責任重大”,但“安陽人民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囑托。”據承建單位河南泰宏集團董事長秦太宏介紹,工程建設中采用了多項節能環保和可再生能源應用技術,代表了我國當前建筑技術和陳列展示的最新水平與發展方向。據悉,即將實施的二期工程還包括倉頡館、科普館、研究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兩期總投資超過5億元。
征集有震撼力的文物
8件銘文青銅器成鎮館之寶
“建設文字博物館是歷史的需要。”王蘊智早在2002年就倡議建設文字博物館。
一座博物館,最重要的是它的內涵。中國文字博物館需要文物、需要有震撼力的文物。“我接手建設中國文字博物館后,遇到了很多問題,但最難的是文物征集工作。”安陽市副市長、中國文字博物館建設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李宏偉直言。
中國文字博物館長期陳列布展需要文物2500多件,其中一期開館需要文物實物746件,涉及歷代文字、碑碣、漢字印刷術、漢字信息處理、漢字發展史、漢字書法史、少數民族文字等方面。為此,河南專門成立了中國文字博物館建設及文物征集工作領導小組。從2008年開始,中國文字博物館文物征集隊兵分9路,拉開全國性文物征集工作的序幕。
經過多方協調和努力,2009年3月4日,國家征集的8件帶有銘文的珍貴青銅器入藏中國文字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教授把珍藏的《殷周金文集成》捐獻出來,河南登封的文物收集愛好者李佑華,將帶有文字的5塊漢代畫像磚、1塊宋代畫像磚也無償捐了出來;10月25日,國家文物局協調支持中國文字博物館的16件國之重器除司母戊鼎外已全部到位……截至目前,中國文字博物館共入藏文物4123件,輔助展品1058件。其中一級文物305件,已滿足震撼開館和循環布展的需要。
一位專家說,中國文字博物館是在沒有一件文物的情況下白手起家建起來的,不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博物館的建設史上都是一個奇跡。
共同保留文明血脈
少數民族文字和漢字一視同仁
“少數民族文字和漢字共同保留了中華民族文明歷史的血脈。”王蘊智認為,少數民族文字是中國文字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文字博物館內,藏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等40余種少數民族文字,和漢字一起述說著中華文明的燦爛歷史。
在“民族文字大家庭展廳”,不僅圖文并茂地展示了藏文、蒙古文、維吾爾文等在中國社會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少數民族文字,也展示了像粟特文、龜茲文等雖然在中國文字史上曇花一現,但是對于解讀一些少數民族典籍,了解和發掘少數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文字。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張公瑾說:“中國文字博物館將少數民族文字和漢字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弘揚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包容性和內聚力。”
在中國文字史中,漢字和一些少數民族文字相互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一些少數民族文字如西夏文、契丹文,曾借助漢字表達。有的少數民族則根據漢字創制而成了屬于本民族的書寫系統。漢字和一些少數民族文字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借鑒,是一面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鏡子。
王蘊智說:“經過歷史的選擇,漢字逐漸成為具有強大民族凝聚力的符號系統,繩系著中國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睦。”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哈薩克文專家張定京說:“在中華文明史上,盡管使用的頻率、范圍和發揮的作用有所不同,但是新中國成立后,漢字和少數民族文字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語言文字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體現。”
(綜合本報記者羅盤、曲昌榮和新華社記者秦亞洲、李亞楠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