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的農業部專題新聞發布會,一是出席者皆短袖、襯衫,二是選在了第13個聯合國國際合作社日這一天。
當日,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鄭文凱表示,日前實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農村專業合作社管理條例》,將解決過去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資格不明確,由此帶來影響合作社生產經營貸款難、簽合同難等問題。
“農民專業合作社其實和農戶一樣,規模不是很大,其所需貸款基本上是小額貸款,貸款難、融資難也一直是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實際遇到的難題!编嵨膭P指出。
為解決上述難題,此次《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7章規定“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應當采取多種形式,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多渠道資金支持”。
鄭文凱稱,這意味著法律對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金融機構作出了支持和扶持的要求。不久,國務院也會出臺在扶持、支持合作社金融方面的一些具體政策要求。
據農業部提供的數據,去年底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成員3486萬,成員數占農戶比重為13.8%,比上年上升4個百分點,相較而言,“參加產業化經營的農戶比普通農戶平均增收1336元。”
“對目前普遍擔心的村級龍頭企業破產給農民帶來的返貧風險,此次合作社法是否能起到約束作用?”鄭文凱向《第一財經日報》解釋說,“實際上這個法為規范村級龍頭企業破產帶給農民的返貧風險帶來了一定解決空間!
他說,農業產業化經營從一開始的“公司+農戶”模式,逐漸過渡到“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產業化經營合作社代表農民,和企業去溝通、聯系和銜接;而對于產業化公司來說,跟合作社組織打交道,不能像跟農戶那樣隨意違背承諾。
至于中央財政對合作社的資金支持,鄭文凱介紹,去年中央直接轉移支付資金為1億元,而今年為2.2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