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額扶貧貸款是我國政府上世紀就開始實施的一項扶貧舉措,旨在通過小額的扶貧資金注入千萬家貧困戶,給農民發展農業生產投入啟動資金,幫助他們實現增收,逐步擺脫貧困。然而,由于相關配套服務沒有跟上,農民還款意識差、還款能力弱,大量貸款至今無法收回。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積極探索“一借雙貼”的小額信貸扶貧資金管理機制,充分發揮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作用,使扶貧資金最大限度地發揮扶貧效益,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黔南州扶貧辦主任周齊介紹說,“一借雙貼”是指在保證財政扶貧資金投資方向、使用性質不變的前提下,在組織實施財政扶貧資金投向種植業、養殖業項目過程中,實行“借”和“貼”。
“借”,是指貧困農戶使用財政扶貧資金用于種養業發展,所需良種(包括種子或種畜),變“發給”為“借給”,采取“借種還種或借母還犢、借一還一、有借有還、還了又借”的滾動扶持方式。
“雙貼”即指貼息、貼保,重點用于養殖業項目實施。針對金融部門不愿或不敢放貸,貧困農戶無錢養豬、不會養豬等實際情況,由農戶向金融部門申請貸款購買基礎牲畜,用財政扶貧資金幫助農戶全額補貼貸款利息、支付技術部門的技術服務和保險費,實行財政扶貧資金、貸款與技術捆綁使用。
周齊介紹說,“一借雙貼”的實踐,增加了小額信貸扶貧資金的新增發放量和滾動使用量,極大降低了農民發展種養業的技術風險,保證經濟效益。據統計,2005年黔南州新增發放(含收回再貸)的小額信貸扶貧資金共4000.73萬元,較上年凈增2026.63萬元,增長了一倍多;共扶持84個鄉372個村的17230貧困戶。
黔南州扶貧辦助理調研員馬洪強介紹說,“一借雙貼”的扶貧新機制,通過“借”找到了扶貧專項資金與技術的有機結合點,實現了以小融大、死錢活用,擴大了有限資金的扶持面,使國家的扶貧專項資金產生了“乘數”效應,提高了扶貧開發成效。
羅甸縣董王鄉是國家一類貧困鄉,這個鄉示范種植的1000畝脫毒馬鈴薯,12.5萬公斤種薯全部用“借”的辦法發給貧困農戶,由農戶向鄉政府打“借條”,規定采收后不讓群眾“還種”,而是讓農戶留種于來年再種,避免群眾把種子吃掉或出賣,以解決第二年的種子來源問題;對示范種植的100畝商品蔬菜種子資金用“借”的辦法供應給農戶,由農戶向鄉政府打“借條”,蔬菜采收銷售后把種子錢“還”給鄉政府,鄉政府由種子公司繼續購買蔬菜種子來年借給這些農戶再種。
通過幾年實踐,董王鄉農民實現了增糧增收。2004年全鄉依托雜交玉米和脫毒馬鈴薯種植,人均增產糧食130公斤,扣除水稻因旱減產,人均還絕對增加糧食96公斤。全鄉因增加種植馬鈴薯、雜交玉米、蔬菜加上養豬,農民年人均增加純收入187元。
2003年,羅甸縣扶貧部門安排13萬元財政扶貧資金用于幫助貧困農戶發展養殖業,如果直接用這筆錢買仔豬發放給農戶,最多只能買450頭。董王鄉用這筆錢作補貼利息、補貼養殖業保險費用支出,通過信用社幫助農戶貸到了70萬元的小額信貸資金,解決了2700頭仔豬的資金來源問題,使財政扶貧資金的使用效果放大了六倍。
周齊介紹說,“一借雙貼”的貼息標準按放貸行(社)同期利息率確定。貼保標準按所購畜禽資本金的8%至10%計提,最高不能超過10%,保險費主要用于畜禽防疫藥品、技術服務、死亡賠償等支出。在不同牲畜的技術保險費中,每頭豬按30元保險費貼保,其支出構成為:死亡賠償、疫病防治、技術員報酬18.9元(占63%),保險調控費6元(占20%),風險儲備金3元(占10%),技術培訓費2.1元(占10%)。畜牧部門在各項目鄉、村派駐畜牧技術員,負責駐村防病治病等工作。
周齊說,“一借雙貼”小額扶貧資金管理新機制通過“雙貼”,化解金融部門的放貸風險和顧慮,調動畜牧技術服務到位,保證項目農戶預期飼養效益,特別是不斷提高了廣大項目實施農戶的科學飼養水平,使財政扶貧資金使用效益實現最大化。“現在一頭豬貼息30元、貼保30元,就把農民的后顧之憂完全解決了,實現零風險發展養殖業。而在過去,養一頭豬,投入要在200元以上,而且還要擔風險。去年全州貼保、貼息分別投入1400萬元,共完成種植業規模11.41萬畝,養殖業規模10.02萬頭(只),覆蓋了64個鄉151個村的7.8萬農戶。”
周齊說,“借種還種,還種再借種”并不是真要農戶償還,目的是要使貧困農戶增強自力更生的精神,使之在扶貧開發工作中變被動為主動、變懈怠為積極、變觀望為參與,最終成為扶貧開發的中堅力量,這才是解決貧困地區貧困面貌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