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項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法規體系。法制保障是促進服務貿易發展的根本保障。作為世界貿易組織大家庭中的一員,中國一直是服務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堅定支持者。“入世”以來,為了切實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中國加大服務貿易法制建設力度,有效推進有關法律法規與國際規則逐步接軌。《規劃》進一步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前提下,制定和完善促進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法律法規,依法規范市場主體行為,明確激勵措施,加強服務貿易管理、促進、統計等工作。
二是完善統計體系。統計分析是政策制訂的重要依據,統計監督是政策執行的重要保障。2007年,商務部、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國際服務貿易統計制度》;中國服務貿易統計數據庫建立。2010年,商務部、國家統計局聯合修訂《國際服務貿易統計制度》,探索建立以企業調查為基礎的服務貿易統計體系。為了進一步提升服務貿易管理和促進工作的科學性、全局性和前瞻性,《規劃》就建立健全服務貿易統計分析體系作出了具體規定,包括建立和完善服務貿易統計法規體系,包括完善服務貿易統計指標體系;建立科學、統一、全面、協調的統計調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務貿易統計數據發布制度;完善服務貿易統計數據庫,建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等等。
三是強化管理機制。當今,世界各國的政府在服務貿易管理和促進中的地位與作用不可或缺。中國服務貿易要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建立健全服務貿易管理機制,為服務貿易發展提供必要的組織保障。2006年,商務部成立服務貿易司。2007年,商務部等35個部門建立了服務貿易跨部門聯系機制,搭建了一個各成員單位凝聚共識、共享資源、共謀發展的重要平臺。2011年5月,商務部對部分司局進行機構更名和職能調整,服貿司增加了部分服務業管理職能,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為了進一步強化服務貿易管理職能,《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要不斷完善各部門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動、政府和企業緊密聯系的全國服務貿易協調管理機制,統籌宏觀規劃、調查統計、貿易促進、政策協調、對外談判等工作。充分發揮服務貿易跨部門協調機制的統籌及引導作用,建立服務貿易重點企業聯系機制,集成政策資源,形成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集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于一體的服務貿易促進機制,建立服務貿易支持網絡。
四是構建促進體系。服務貿易發達國家(地區)的民間促進體系往往都十分發達,它們構成了服務貿易健康發展的市場基礎和社會基礎。受中國服務業發展基礎薄弱、市場化和組織化程度不高的影響,中國的服務貿易民間促進體系還不夠發達,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培育促進主體,完善促進機制,健全促進網絡,搭建促進平臺。為此,《規劃》提出,要研究推動建立專門的服務貿易促進機構,為服務企業提供信息咨詢、貿易展覽、專業培訓、技術輔導、海外推廣等服務,通過發展海外分支機構逐步構建境外服務貿易促進網絡;加強與境外貿易促進機構特別是專業服務貿易促進機構的聯系溝通,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通過辦好“中國服務貿易指南網”,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創造商機;加強服務貿易研究和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培養金融、會計、評估、保險、信息、商務中介等行業急需人才。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規劃》明確規定,未來五年,要為境內外企業搭建國際交易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服務貿易促進活動。目前,這一項工作已經順利開展。經國務院批準,從2012年開始,中國商務部將每年在北京舉辦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文簡稱京交會,英文簡稱CIFTIS)。京交會定位于一個國際性、國家級、綜合型服務貿易交易促進平臺,主題是“服務貿易:新視野、新機遇、新發展”。今后,商務部將會同各地區、各部門以“京交會”為龍頭,搭建一個全方位、廣覆蓋、多層次的服務貿易促進平臺體系。
五是優化貿易環境。貿易便利化可以為服務貿易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是當前工作的一個難點,也是今后一個時期需要著力改進和完善的重點。《規劃》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綜合運用駐外機構、公共信息平臺、多雙邊合作機制等渠道,為服務企業海外投資和服務出口創造良好環境,具體包括建立和完善與服務貿易特點相適應的口岸通關管理模式,對以實物載體形式出口的服務提供通關便利;為服務貿易商務簽證、進出境審批提供便利;鼓勵和幫助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所必需的資質認證,推動學位、培訓、執業資格認證等國家間互認,為專業人才和專業服務“走出去”提供便利等。
六是創新扶持政策。不論是在國際服務貿易中占主導地位的發達經濟體,還是在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服務貿易在財稅、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都發揮著關鍵的作用。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起步較晚,面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國政府借鑒主要發達經濟體和部分新興經濟體的做法,在文化、技術、服務外包等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有效地促進了服務貿易快速發展。今后一個時期,為了進一步鞏固扶持政策成果,有效地擴大服務出口,《規劃》提出了一些新的更高要求,包括制定和完善支持服務貿易發展的財政稅收政策;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優化貸款審批程序,開發適合服務貿易企業需求的金融產品,積極搭建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完善出口信用保險機制等。
七是保護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在服務貿易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加強知識產權能力建設既有利于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為服務進口創造良好的知識產權環境,又有利于提升服務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擴大服務出口提供必要的權益保障。《規劃》十分重視這項工作,對今后五年內的工作作了總體安排,包括健全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制度;鼓勵和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技術標準的制定;加強產業政策、區域政策、科技政策、貿易政策與知識產權政策的銜接,完善與服務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制度;加強知識產權執法;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社會公眾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形成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的文化氛圍等等。
八是培育行業協會。行業協會既是服務貿易民間促進體系的基礎,又是服務貿易行業自律體系的核心。2007年,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商務部會同各相關部門組成了中國服務貿易協會指導委員會。2008年、2009年,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分別成立了通信與信息服務貿易專業委員會、文化貿易專業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目前,各地也在陸續建立當地服務貿易協會組織。但總的來看,中國服務貿易領域的綜合性、專業性行業協會發展都還比較有限,行業協會在加強服務貿易行業自律、協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規劃》把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單獨列為一項保障舉措予以規定,要求按照市場化原則,積極培育服務中介組織,具體包括制訂并組織實施行業職業道德準則,推動行業誠信建設;推動行業協會向政府部門反映行業、企業訴求,參與相關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的制定,參與行業標準和行業發展規劃、行業準入條件的制定;引導行業協會開展知識產權工作;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維護國內產業利益,支持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建設行業公共服務平臺,與國際相關行業協會建立合作機制,指導和協調企業多渠道、多層次開拓國際市場等等。 三十個重點領域
服務貿易“重點領域”是《規劃》各項發展目標的具體指向,也是各項政策舉措和保障措施的聚焦之處。它們共包括旅游服務、信息技術服務、技術貿易、對外勞務合作和承包工程、建筑服務、海洋運輸服務、航空運輸服務、鐵路運輸服務、公路運輸服務、貨運代理服務、醫療和生物醫藥服務、教育服務、會計服務、文化藝術服務、廣播影視服務、新聞出版服務、保險服務、證券期貨服務、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電信服務、郵政和快遞服務、環境及節能服務、律師服務、租賃服務、廣告服務、會展服務、分銷服務、住宿餐飲服務、體育服務、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服務等30個領域。針對各領域服務貿易發展特點和現實需要,《規劃》細化了各領域的發展目標和重點工作,大部分領域明確提出了“十二五”期間發展的量化指標,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