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工作人員正在給市民辦理執照。由鼓勵微企發展到引發全民創業熱潮,我市的微企扶持政策正不斷加力。記者 唐浩 攝 (資料圖片)
由鼓勵微企發展到引發全民創業熱潮,我市的微企扶持政策正不斷加力。2月1日起,微企申辦有了新變化,我市正式啟用微企網上預申請系統,要創辦微企的市民須網上報名預申請。短短一個月,市工商局微企處受理的網上預申請已超過1.5萬戶。
不過一些微企創辦者對微企怎么申辦、融資、渠道建設、經營管理等具體扶持政策不甚了解。昨日,市工商局微企處處長聶剛,針對微企創辦者關注的熱點問題答疑解惑。
扶持對象 人群擴至十類
“發展微型企業是縮小三個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有效途徑,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讓大家有事做、有錢賺、日子更有盼頭。”市工商局微企處處長聶剛告訴記者,微型企業創業扶持對象最初定位為國家政策集聚幫扶的“九類人群”,即大中專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農轉非”人員、三峽庫區移民、殘疾人、城鄉退役士兵、文化創意人員、信息技術人員。
“通過創辦微企讓這"九類人群"有了更多的就業渠道,更激發了民間創業的激情。”聶剛介紹,重慶是一個擁有3200萬人口、大城市帶大農村、城鄉二元結構明顯、下崗失業人員較多的城市。另外,每年還有近20萬大中專畢業生進入社會、戶籍制度改革使500多萬農民變市民、外出務工人員大量返鄉、以及三峽移民后續發展等問題,而重慶城鎮每年新增就業崗位不到30萬個。微企雖然每戶看起來規模不大,卻數量眾多,每戶帶動10個人就業,就能有效地讓低收入人群獲得工資收入,還能有效刺激消費。
不僅如此,這些不同階層的人,通過創辦微企,有了轉行和當老板的機會。其中,大學生、文化創意人員、信息技術人員等一批創新能力強、有潛力可挖的人群投身創業大軍,還可培養一批高素質的企業家,刺激城市的“軟實力”,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
去年4月,市微型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出臺政策,將勞動模范、先進人物新增納入微企扶持政策對象。聶剛表示,新增的兩類人群主要指獲得省部級以上政府表彰的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或者是獲得省部級以上部門表彰并明確享受省級勞模待遇的先進人物或先進工作者,或者獲得區縣級政府表彰的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不過,具備上述條件的在職國家公務員、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除外。“這是為了更好倡導社會對勞模、先進人物表示尊重及支持。”聶剛說。
聶剛說,在校大學生曾慶丙,曾開設了一家為畢業生做西服創辦“學子西服”工作室,但在“九類人群”上碰了硬杠杠在校大學生不屬于政策扶持的九類人群。政策適時地作了調整,將畢業年度的在校大學生一并納入了扶持范疇。鼓勵在校大學生自主創業,將有利于帶動就業。
創辦條件 降低經營門檻
為了抓好微企發展的質和量,政府還對創辦微企的年齡、用工人數、經營場所等作出細化規定。
聶剛表示,申請人除了屬于“九類人群”,且本市戶籍(含集體戶口),還要求申請人要具有創業能力、申請人無在辦企業、申請者夫妻雙方均未享受微型企業扶持政策。此外,新申辦的微型企業應吸納解決一定數量的人員;除入駐孵化園、創業基地和工業園區外,申辦微型企業須具備獨立的經營場所。屬于“九類人群”的申請人在企業中的出資比例不低于全體投資者出資額的50%。而現在,為了鼓勵更多市民創業,其中不少門檻都降低了。
“微型企業不同于個體工商戶,應有一定規模,但對重點扶持產業,我們降低了相應的門檻。”聶剛表示,從事制造業的微企生產經營場所面積須在80平方米以上,加工業微企生產經營面積須在50平方米以上,生產環保節能產品、全市或區縣重點制造產業產品(含配套產品)的企業可在20%幅度內適度放寬。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產業以及入駐微型企業孵化園、創業基地和工業園區的微型企業不受經營場所面積限制,還可利用自有住房創業。
不僅如此,以前創辦微企,要求創業者男性不超過60周歲,女性不超過55周歲。但為了鼓勵“熟手”創業者,體現行業帶動作用,如果獲得國家專利授權,或在行業領域具有20年以上從業經歷者,男性可放寬至70歲,女性可放寬至65歲。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