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提示:金融業通過調整信貸結構,擴大支農貸款對象,加大力度支持農民工創業就業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動了地方“三農”經濟的發展。
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是促進農民增收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環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對于縣域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至關重要。
農民工就業質量及金融服務情況的調查
文/單玉琴
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農民工已成為現代化建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農民工進城務工實現轉移就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近年來,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政府部門高度重視農民工轉移就業問題,把農民工轉移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來抓,下大工夫狠抓勞務輸出工作,并相應出臺了一些農民工轉移就業的優惠政策和措施,使全旗的勞務輸出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是農民工流動轉移的規模不斷增加。2011年巴林左旗農民工輸出總數為55113人,其中:轉移就業6個月以上40185人,就近就地轉移就業22120人。二是農民工流動轉移就業組織程度有所提高。2011年通過勞務經紀人和公共職業介紹機構轉移農民工達35124人,占輸出總數的63.7%。三是農民工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四是農民工素質不斷提高。五是農民工的收入逐年增加。據統計,巴林左旗2004年勞務輸出收入為1.5億元,2007年勞務輸出收入為3.31億元,到2011年已實現勞務輸出收入4.85億元,增長較快。
通過對農民工轉移就業情況的調查發現,農民工流動轉移就業質量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民工勞動合同沒有落實。勞動用工關系方面矛盾較為突出,尤其是非公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較低。在農民工較為集中的建筑、服裝加工、紡織等行業,除少數從事管理和穩定的技術骨干以外,大多數農民工沒有落實勞動合同。
二是安全生產無保障,農民工工作環境惡劣。一些非公有制企業用工大部分是農民工,生產環境差,陰暗閉塞,整個生產車間粉塵、噪音、有毒氣體往往與農民工作業相伴,農民工缺乏必要的勞動保護條件。更有甚者,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違規要求農民工無證上崗作業。這些不僅嚴重摧殘了農民工的身體健康,而且造成事故頻繁。
三是農民工社會保障權益沒有真正落實。一些用人單位為了自身利益,給農民工辦理社會保險極其有限,致使農民工的切身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另外,農民工勞動報酬存在嚴重的被拖欠現象,勞動報酬被拖欠克扣,使農民工不僅沒有剩余的資金參加提高自身素質的培訓與開發,甚至連基本的生存都成問題。
金融服務農民工的現狀
調查發現,目前金融部門還沒有出臺針對農民工就業的具體金融支持政策和措施。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的生力軍,也將農民工視同農戶看待,由居住地農村信用社對其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或農戶聯保貸款等。
一是金融服務品種少。目前農民工涉及的金融服務,一般只局限于存款開戶、辦理儲蓄和電子匯兌等幾項常規業務。商業銀行缺乏針對農民工客戶群體的專門金融服務產品,現有的金融產品使用成本較高。如銀行卡開立需手續費和年費各10元,向異地匯款要收取匯款額0.5%~1%的手續費,異地取款也要收取相應的手續費,這對于靠打工謀生的農民工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二是金融服務渠道少。由于農民工流動性強、收入不穩定,金融資產微薄,在外務工整體收入水平不高,不少農民工由于工資發放不及時造成暫時生活困難,因為戶口不在當地,難以得到信貸支持。而對于回鄉創業的農民工來說,縣域信貸服務農村信用社是主力軍,但農村信用社實力有限,加之農民工有效抵押資產少,貸款需求滿足程度也不高。
三是金融服務宣傳少。農民工普遍流動性強,金融知識匱乏、信息不靈、理財意識不強,很難有時間主動接受金融服務宣傳,從而無從接受各類新的金融服務。金融機構也缺乏針對農民工的金融知識普及宣傳,使農民工無法充分享用各類現代化的金融服務。
改進金融服務的對策
就業是民生之本。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的過程中,僅僅關注農村剩余勞動力在數量上的轉移是不夠的,還必須注重提高農民工就業的質量。2006年3月,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充分闡述了解決好農民工問題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目前,農民工轉移就業,從總體上來看,應該解決好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提高勞動合同簽訂率,依法規范勞動管理,加快農民工技能培訓,強化對農民工的金融服務,擴大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從而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