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多少時間忘記汶川 地震后十年重建的冷思考 法國人說:“只有遺忘,才能幸福。” 對于那些地震災區的人們,那些目睹了親人離別的人們,我們相信只有遺忘才能讓他們繼續往前走。但是對于我們大多數人,我們要的就是盡量不要遺忘。
有一位網友說:“我一邊看這些照片一邊流淚。真的太殘了。”國際公關論壇的圈子上的討論區的一位朋友說:“我有一個運輸車隊,計劃馬上去支援災區。”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像這兩個網友一樣,感動流淚,捐款獻血。我也相信只要我們全中國的人團結在一起我們一定能共同度過難關。
但是,我們也要問問自己:我們的感動和我們的熱情能不能持續十年。災后重建的時間表還沒有,但是專家保守的估計是十年。一年后,災區的基本的水電才能恢復;兩年后,受災的同胞才能住上簡易的救災房,兩年內大多數人只能住在帳篷里或者臨時聚集區;四年后,當地的經濟生產獲得初步的恢復;八年后,人們也許能攢下錢為自己重新蓋一座房子,買一些電器;十年后,當地的經濟能初步恢復。
也許,一年后,我們仍然有興趣也有熱情關心汶川,綿竹和北川。那么兩年后呢,四年后呢,十年后呢.......
企業:是過眼云煙的“作秀” 還是持續的責任
在網易,在新浪我們看到各種各樣的賑災企業捐助的新聞。善于煽情和炒作的媒體還為此做了一個排名榜。關于臺商企業捐款最多的消息也被網媒津津樂道,來反襯中國企業的吝嗇。
昨天,關于姚明捐款太少的消息也成為各大門戶網站和博客們熱論的焦點。
但是,現在就判斷企業貢獻的大小還為時過早。對于這些企業,不管他們捐款多少,我們都應該尊敬。因為愛心不能用金錢的多少來衡量,企業現在捐款少并不意味著他們對災區重建的作用就小。
我們不能要求企業做政府應該承擔的事情,但是我們也不希望有的企業利用這次地震來炒作,搞一次國難中的“事件營銷“。假如,很多企業只是把捐款當成一場作秀,在此之后會完全忘記了汶川,這才是我們不想看到的。
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企業的長期社會責任,希望企業能為災區的重建貢獻力量。現在企業對災區最大的貢獻就是災區的企業能盡快恢復生產,幫助當地解決就業和經濟恢復。中國國金融市場周三努力克服對破壞性大地震的擔憂;大量企業恢復運營,停牌的股票恢復交易,災后重建將提振需求的預期也推動股價上揚。但四川省周邊的受災地區部分業務(包括汽車廠和鋅礦)仍處于關閉狀態。
最新的消息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Corp., SMI, 簡稱:中芯國際)發言人Victoria Liang周三表示,該公司位于成都的芯片封裝測試廠已于周二晚間恢復生產,該公司負責運營的晶圓廠仍在進行安全檢查,目前還沒有恢復生產。豐田汽車公司 (Toyota Motor Corp., TM)周三表示,公司位于成都的汽車制造廠仍將關閉,且目前還不清楚該廠周四是否可以恢復生產。
政府:十年給給地震災區怎樣的重生
侯書議先生在中國網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思考災后經濟重建,當前來說并不算過早,因為經濟行為總會有個滯后效應。
對于汶川震災之后的經濟重建須加大財政補貼力度,盡快恢復生活生產。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13日,中央財政已緊急下撥地震救災資金人民幣 8.6億元;5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又緊急下達三億元投資,用于四川地震損毀基礎設施應急搶修和恢復建設。
侯認為這一數字顯然投入的整體力度還不夠大。從中國的財政盈余以及巨額外匯儲備看,中國解決汶川震災在資金上并不短缺,且是非常富裕、輕松的。如果把巨額外匯儲備變現變物,更多地用于汶川震災中的經濟重建、基礎設施重建、醫療教育重建,以及受災居民的食品、房屋重建等方面上進行大力補貼,不但有助于消解一大部分重災區居民的民生問題,對于匯率存在的風險以及優化資金配置來說也是非常好的事情。
抓住要害,避免重復投資建設成本。城鄉居民房屋建設、以及基礎設施(路、橋等)、公共樓堂場館(學校、醫院等)建設等應該進一步規范、強化,須嚴格按照建筑標準執行以防抗震抗災的預期。這次很多學校的校舍坍塌就是這次震災中的一大啟示,比如,向峨鄉中學一棟主教學樓發生垮塌;都江堰市聚源中學一棟六層高的教學樓除兩邊樓梯間以外全部垮塌;德陽市實古鎮中心小學、瑩華鎮中心小學和中學、八角鎮中心小學、洛水鎮中心小學的教學樓倒塌等等,對于地震高發區而言應該有一個深切的教訓,如果是在建設前能夠完全按照更高規格的房屋抗震標準進行建設,從哪一個角度而言,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既能減少重復投資建設成本;也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居民生命、以及減少居民財產的損失。
發生地震的不是經濟首都上海,也不是政治中心北京,也不是次中心城市深圳,政府會有怎樣的重建方案還是一個未知數。在這里,我們在為災區人民祈禱的同時,也要考慮除了政府和企業,我們自己可以做點什么?
媒體:健忘的癥結
關于四川地震的報道普天蓋地,國家媒體中央電視臺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全面報道了地震。我們第一次看到中國的媒體站在了一個媒體應該具有的高度,來認真對待這場30年來最大的地震災難。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奧運前,關于地震的報道仍然回占據媒體報道的中心。中國媒體也會因為這場地震的報道,學會媒體應該承擔的責任。
100天后,一年后,更不好說10年......可以想到,媒體依然會有地震災區的報道,在100年,一周年或者兩周年的時候做出主題策劃,給公眾知情權。
但是,追逐刺激和利益的媒體不會長時間把焦點定格在汶川。在用煽情的文字和圖片賺取了眼淚和收視率之后,媒體也許會成為我們之中最快忘記這場地震的群體。他們關注的災難,而災難后對災區人民的精神撫慰和對災后重建的報道不會像他們報道災難一樣付出那么大的版面和收視時間。
中國的媒體習慣于熱鬧而不喜歡思考。他們更加關注的廣告商,而不是災區那些等待救助的同胞。
就在昨天晚上,除了四川臺和重慶臺在播有關汶川地震的新聞外,其它大多省市地方臺依舊還是老樣子,無聊的電視劇照播,選秀類節目和娛樂類節目照舊在紅紅火火地上演,甚至一些無厘頭的搞笑節目一個不少,更不要說那些惡俗、性感、無趣、滑稽的廣告了。
這些電視臺可能認為央視既然直播的全程,那么直接就不需要畫蛇添足可。但是為了顧及廣告客戶的利益,在黃金時間組織汶川地震的專題報道,反而播出一些與時下氣氛格格不入的娛樂類節目。這似乎有點說不過去?有
既然現在他們就選擇忽視,就更別提10年了。也許,就讓他們娛樂至死吧。
10年,我們誰都不能承諾,但是也許從現在開始,我們能遵守以下基本的守則:
一、不恐慌——對地震災難及其損失,盡量保持鎮定、克制的態度。
二、不信謠——對地震謠言不要輕易相信,要從正規渠道了解災情。
三、不傳謠——對來源不明的所謂地震信息和言論,不要傳播擴散。
四、不造謠——對地震災難要冷玻槐嘣觳簧⒉己廖摶讕蕕難月邸?
五、不盲動——對災情進展要關注,但不要盲目跟風前往災區現場。
六、不悲觀——對地震等自然災害,不要產生地球末日來臨的想法。
七、不惡搞——對災民要有同情之心,不要把災情作為搞笑的題材。
八、不冷漠——對地震災難,不無動于衷,盡自己之所能援助災民。
九、不無知——對地震逃生好救災常識,要積極學習,并告知他人。
十、不謾罵——對地震帶來的紊亂,不惡意謾罵,不草率厘定責任
最后,發圖的時候不要為了吸引眼球來挑選那些最慘烈的圖片,這是對死者的不敬,也是對生者的折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