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健 陳小敏 實習生汪慶舟
褚華清說:“做生意不難,難的是不被利欲沖昏頭腦。”記者柯皓攝
因為貧窮,他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因為年輕,他曾步入過歧途。一次刻骨銘心的劫難讓他徹悟,從此與妻子擺起魚攤子。憑著誠信、勤快,他一步步地做成了批發老板,辦起了工廠,做起了名牌產品代理商。他把自己的魚賣到了北京、鄭州等數個大城市,還把不值錢的荷葉變成了賺錢的出口產品。
接受采訪時,32歲的漢川漢子褚華清頗為老成地說:“做生意不難,難的是不被利欲沖昏頭腦。”
1 浪子回頭當起魚販子
1989年,父親對剛參加完中考的褚華清說:“家里已供不起四個兄弟姐妹讀書了,希望你能回家幫忙。”褚華清把自己關在家里,將書本付之一炬發誓:“我一定要賺到很多的錢,把今天失去的都補償回來。”
他虛報年齡進漢川電廠打工,但一月百把元錢離他的發財夢太遠了。做了半年他就辭職到處找錢多的事做,他當過業務員、修理工,甚至當過“馬仔”。一次糾紛,他被人家綁架到東北,三天三夜受盡折磨。經過這事之后,他終于徹悟,發財只能腳踏實地走正道。
1993年,褚華清到武漢給一個做水產的親戚幫忙。雖然錢不多,但憑著自己的勤快和腦子靈活,兩年就把水產市場摸熟了。1996年,他借來2000元和老婆擺起了魚攤。
他沒有學老魚販子一樣坐等顧客上門,而是主動跑大酒店推銷水產。“那會高檔魚生意好做,活魚少、利潤高,魚老板都是坐等生意上門,但我沒有他們那樣的客戶群,只能自己腳勤點,利薄點,把銷售網鋪開了才能自己進貨做大定單”。
不到一年,褚華清就在交通路上小有名聲,艷陽天、夢天湖等十多家大酒店都成為他的固定客戶。
2 “鱖魚運動”席卷京廣線
2000年,褚華清跑到鄭州。“武漢的生意做順后,我就想過沿京廣鐵路的大城市布點開分店,把自己的生意做到全國去”。
他發現鄭州的水產市場發展要比武漢晚三年左右,還處在“賣方市場”時期,于是果斷殺入。
他與小經營戶達成協議,由他供貨,對方負責向酒店銷售。由于他是從廣東直接進貨,成本低,品質高,一進入市場就引得經銷商蜂擁而至,銷售每天呈幾何級增長。“只百把天的時間,我的鱖魚就占到了鄭州酒店70%的份額。”
回憶起當年的杰作,褚華清頗為得意。“我有強大的采購能力,進的貨物美價廉,對方有銷售網絡,又分攤了他們的市場風險,這樣的合作肯定是雙贏”。
2002年,他又如法炮制在長沙再次發動了他的“鱖魚運動”。緊接著第二年在北京建立“據點”,然后又在廣州建立采購站,專門負責采購,再向全國各個銷售站發貨。
3 管理滯后忍痛“割肉”
褚華清忙著在深圳建新點時,鄭州傳來利潤大幅下滑消息。他調查數天后才找到原因——家族式管理拖了他發展的后腿。“全國所有的點都用的是親戚朋友,各有各的一套經營管理方式”。
望著日漸增多的投訴糾紛和不斷流失的客戶,褚華清無奈之下結束了鄭州、長沙、深圳等地的生意。“十個指頭按十只跳蚤,這么大的攤子已超出了我的管理能力。與其等到全軍覆沒,不如揮刀斬倉,保存實力,留待有能力時再殺回來”。
4 進軍超市不做“搬運工”
正當褚華清感到“山窮水盡”之時,老天又給了他一次機會。2003年,武漢麥德龍超市主動找上門來,邀請他進超市賣水產。經麥德龍數次邀請,實地考察,褚華清漸漸發現這里是個金礦。
“在集貿市場賣水產,無非是賺個‘搬運’錢,而超市不同,你可以借超市的牌子,獲得一個穩定的顧客群。更重要的是可以隨超市的擴張而擴張,省去了自己開拓、管理的精力”。
進了超市,褚華清主動調查市場,調整貨源品種。為了進到正宗黃魚,他專門到福建跟當地漁民聯系合作,直接收購他們手上的貨運到武漢。超市的員工不懂各種魚的食用、養殖特性,他定期把他們組織起來給他們培訓,再由他們給顧客講解魚的食用方法和特點,進一步促銷產品。
由于他的誠信和經營靈活,華普、家樂福等超市也先后與他合作,他的水產品逐漸走出集貿市場,輻射到武漢三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