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松旺的五年計劃是:打造武漢廣告生產業的航母。記者柯皓攝
京漢大道是武漢廣告行業的匯集地,這里大小廣告公司有上百家,夏松旺的環球焦點廣告公司也在其間。兩間門面,上面還有3層樓共5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5臺大型彩色噴繪機和4臺室內寫真機24小時不停運轉,每月印刷量超過5萬平方米。
2月18日,周六,在這個原本很輕松的下午,27歲的夏松旺一臉疲憊,“公司在武昌的分店要開張,很多事情要張羅,已經3天沒怎么睡覺了”。不過,他眼中的激動難以掩飾,因為他非常看重這次擴張。
不管是口音還是神采,夏松旺都很接近地道的武漢人。這個河南農村娃已經在武漢奮斗了9年,如今有房有車有自己的事業。而當年,他只讀到初中畢業,沒有專業知識,也不懂經濟,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總是不斷總結過去的經歷,踩著自己失敗的經驗,摸索著走到今天的。”
1 賣熱干面“叫座”卻不賺錢
由于家庭經濟困難,靠東拼西湊讀完初中后,夏松旺就只能離開學校了。在武漢務農的叔叔算是家族里的“冒尖戶”了。1997年,夏松旺來武漢幫叔叔務農,一干就是大半年。
一個偶然的機會,夏松旺進了一家塑料顆粒加工廠打工。干了3個月,老板不讓夏松旺干了,原因是廠里實行計件制,他的產量總比別人多一倍,每個月能比工友們多拿一倍的工錢。夏松旺當時百思不得其解:“我幫老板改進了生產工藝,提高產量,怎么反而會被炒了?”后來他才明白,他打破了工廠的收入平衡,讓其他工人開始對收入不滿,這是老板炒他的根本原因。
為了生計,夏松旺又跑到漢口古田擺攤賣早點。買一碗熱干面送一碗米酒——他的早點攤一開,食客每天都要排起長隊,熱干面能賣600多碗。但最后一算賬,夏松旺發現竟然沒有賺錢。分析了好久,原來根子在管理上:沒有專門的人收錢,是吃面前付錢還是吃完付錢也沒有個準譜,結果很多人吃完后“飛單”他也不知道。
“看來,小小的早點攤也有管理的學問,而這正是我欠缺的地方。”也是從那時起,夏松旺養成了遇事分析總結的習慣。
2 搗鼓報廢設備小賺一筆
夏松旺真正挖到第一桶金是在1999年。他到一家名片印刷廠打工,一個月150元工錢。邊干活邊觀察,他發現了商機。這家名片印刷廠的設備老舊,而且總是幾個老客戶上門,老板也只在廠里等生意,售后服務幾乎沒有,效益非常差,而附近范圍內這樣的印刷廠又只有這一家。
夏松旺自己琢磨著改造了一臺報廢的機器,不但印刷質量好,效率還提高不少。他業務跑得勤,還上門服務,很短時間內就抓住一大批穩定客戶。“那段時間,我的呼機每天響個不停,回電話都回不贏。”夏松旺靠靈活的頭腦和辛勤的經營,贏取了創業的第一筆財富。他開始計劃自己的創業之路。
“民營企業大發展帶來了鋪天蓋地的宣傳廣告。2000年以前,戶外廣告噴繪是個暴利行業。”夏松旺辭了職,與人合伙開了一家廣告公司。“公司從噴繪到施工安裝到戶外發布,什么業務都做。”
1999年到2002年,武漢類似的廣告公司增加了200多家。從2003年開始,戶外廣告發布審批手續更加嚴格,許多廣告公司聞風而動,紛紛轉向。“一大批來不及轉的,因為拿不到發布權,就這樣倒閉了。”這一變化成了夏松旺的轉折點。2003年,他自立門戶,成立武漢環球焦點廣告公司,專門從事噴繪、寫真的生產輸出。
3 信息化管理應對利潤危機
“2000年以前,每平方米的彩色噴繪價格在1000元以上,2003年的價格只有30~40元,到2005年下半年只有8元。”夏松旺說,雖然成本也下降了不少,但價格縮水了99%%,如何經營下去?
夏松旺首先想到了縮減成本。恰在此時,中央10臺關于信息化管理的一期節目啟發了他。
他先在網上下載了一套信息化管理軟件,就用辦公室里用來打印的電腦,進行模擬信息化管理,感覺不好又換別的軟件。通過咨詢和摸索,他慢慢地找到了一種較為適合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系統。2005年,他投資2萬多元,購買電腦設備和軟件系統,正式構建起自己的信息化管理平臺。“我還摸索出一些管理的辦法。看見原來的40多人,有一半其實都是在應付瑣碎的事情,信息化管理可以把人員和資料解放出來”。
盡管不那么“正規”,但信息化管理的效果實實在在。“我們都能明顯地感覺到變化。從前干活,每天忙得團團轉,現在感覺很有條理。”分管銷售的經理王敏很有感觸地說,“從前面對客戶,總覺得難以應付。有時候客戶多了,剛剛和一位客戶談了一會,又有另一個客戶來詢問,只好把這個客戶晾在一邊,時間長了可能就忘記了。這個原因讓我們損失了很多客戶。”
“以前辦公室的客戶資料有幾大箱,為了找一份客戶資料,我們會在大堆資料中翻上幾個小時,現在資料都存入電腦,幾秒鐘就能查到。”客服部的肖迪補充說。
2003年時,公司有40多名員工,現在只有20人。生產部朱善征笑言:“兩個人的待遇一個人享受,其實現在一個人能干的事情比原來兩個人還多,感覺卻要輕松許多。”
4 公司雖小“五臟”俱全
2003年一臺噴繪機的價格在40萬元左右,2005年比較先進的噴繪機也只要10萬元左右。噴繪機就像家用電腦一樣,更新換代很快,一臺新機器,用了兩年左右就該換了,而舊機器只能淘汰,處理價就和廢品價格差不多。因此,很多噴繪公司都不敢貿然購進設備。
2005年,夏松旺出了一招險棋:在原有兩臺噴繪機的基礎上,一口氣增加了3臺最新的噴繪機。生產能力確實提升了不少,但是能接到那么多業務嗎?很多人提出質疑,夏松旺則有自己的打算。他效仿家電行業,投入資金在報紙及專業雜志上大做廣告。同時,他把公司分成業務部、設計部、生產部、質檢部、客服部等部門。
質檢部負責工藝流程和成品質量檢查,售后服務客服部對產品出廠后進行跟蹤回訪。“您好,您昨天提走的畫安裝好了嗎?您對畫面質量滿不滿意……”客戶服務部內,記者不斷聽到這樣的聲音。“這樣的話語一般都能得到肯定的回答”。
每個部門各司其職又緊密協作,這樣一來所有的業務都安排了準確的時間,有條不紊。生產部則采取“車輪戰”,精確地給每臺噴繪機分配任務,人換機不停,讓它們24小時最大限度地發揮效能。
逸飛廣告公司鄒曉兵總經理是夏松旺多年的老客戶,采訪時他正好也在場。“為了趕施工時間,我經常是晚上把圖片發過來,但是這里晚上從來不停工,一般幾十上百平方米的廣告畫第二天早晨就能取貨”。
5 夢想造廣告生產業航母
公司沿著既定軌道“飛速”運轉,武昌的分店也要開張了。夏松旺給今后5年定了一個目標:打造武漢廣告生產業的航母。
第一步是在武漢各區和城市圈內開加盟店。他的思路是不求多只求精。他認為,扎堆開起來的加盟店不適合廣告業的發展,廣告畫面的質量和企業的服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要求所有加盟店都參加我的培訓,通過我的考試。不是故意為難他們,我要把我用時間和金錢換來的經驗,整理成教材,教給我的加盟商,讓他們更快創造效益,少走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