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做燒烤
一天被鐵釬扎十次
生意太差了。店鋪旁人煙稀少,晚間9點過后,就沒一家店亮著燈,任何人看都做不出生意來。
顧客不多,找茬的人卻不少。當時的那條路,是城郊接合部,小混混不少,經常飛單,還動手打人。“當時店中沒有一個人沒哭過的,除了我。”一次,混混們推搡掌勺的師傅,楊忠斌過去說,“你不搞他,搞我。”結果,對方就一巴掌扇過來,楊忠斌咬牙,忍住,心道,“呵呵,隨他們去,我不抖狠就行了,我是生意人。”
艱苦環境中,“麻木”精神上來了,沒生意,就守著,一般都是轉鐘,甚至熬天亮。凌晨六七點,楊忠斌還要去買菜。剛開始一個月,嘴里都熬起了水泡。
可是半年后,他的燒烤店開始每天爆滿。奇跡是怎樣產生的?
楊忠斌是燒烤外行,他卻爭做內行,還搞了些內行搞不出來的新板眼。當時那條路上有幾家燒烤店,他就想做點不一樣的,哪怕是不起眼的變化。他選回來的土豆、藕,大小都幾乎一樣,他要給客人一個感覺:自己是最精細最努力的。
再如環境,盡管楊忠斌自己住在別人三四個平方米的廚房內,卻要求店面整潔。在店里,客人經常找不到老板,他正在打著赤腳沖洗水泥地面呢,“我要盡最大努力把衛生做好。”
楊忠斌從小嘴刁,不好吃的東西,挑兩筷子就扔掉。在燒烤店,也一直琢磨著改進口味,他自己全心學習燒烤的每個環節。穿鐵釬就很難,尤其是穿生鳳爪,一不留神就戳破了手指,有時一天被扎上十次,晚上疼得一跳一跳,還得堅持。但后來,漸漸摸出門道,比如,肉橫著紋路切烤得比較嫩,該刷幾次油、烤多長時間比較味美。
他也會“收買人心”樹名聲。有段時間豬肉價格上漲厲害,但他的肉串不但不提價,反而比原來做得更大,“聲譽從來就比利潤值錢。”
書中覓美味
練就獨家秘方
魯磨路上當時有五六家燒烤店,但都先后倒閉,只剩下楊忠斌一家。他的店一度遭遇拆遷,換了地方后,門面由過去的30平方米擴大了十多倍。楊忠斌難得地笑得揚起眉頭,“我是專業,會搞研究,調料的做法,大膽創新”。
楊忠斌說,比如辣椒雖辣,但卻可以不上火。記者欲知其詳,他“狡猾”地拒絕:這個不舉例,商業秘密。倒是他的創業伙伴慷慨地吐露一二。
原來在經營中,楊忠斌發現一個苦惱,在燒烤中常用到茴香,但烤長了苦,奪了肉味,自己想去掉,又怕客人接受不了。從1995年時,他就開始摸索。
聽朋友提到藥膳,他立刻心中一動,藥能入菜,便能做燒烤了。在書市找到兩本厚厚的書(其中一本《調味寶典》仍是楚太子的廚房經典),他愛不釋手,一有閑暇便琢磨研究。照著書上的方子,先烤給自己吃,再讓朋友吃,最后再送給顧客品嘗,口味不斷改進。
廚房王師傅說,我們不用味精雞精,燒烤卻能口味綿長。據稱,到2005年,楊忠斌和他摸索出的配方正式固定成文,據此,他們還發展了兩家加盟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