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檔案
姓名:譚樹湘 出生:1952年 籍貫:湖南新化
職務:武漢嘟嘟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譚樹湘期望,錚亮的專利豆?jié){機開啟二次創(chuàng)業(yè)的明亮天空。記者張偲攝
記者汪健…………
從譚樹湘身上,能明顯看到改革開放后第一代生意人的痕跡——膽大、家族群體出擊。他仿佛練就了嗅“金礦”的能力,然后迅速行動,掘到第一桶金,之后又迅速找到另一個金礦。
做投資,他很少以什么商業(yè)理論作依據(jù)。去年,他花80萬元從別人手上買來一個豆?jié){機的專利技術,又花數(shù)百萬元發(fā)展加盟連鎖。可誰會想到,到買專利時他竟連個中原理都沒弄清。可是,沒有足夠的理性做支撐,并不影響20多年來,他憑一種商業(yè)直覺一路走來,而且越做越大。
商場偷師賺得第一桶金
1985年,譚樹湘從機械廠辭職下海,不久開始單干。那時,市場還是賣方市場,下海的人只要找到門道,多數(shù)能賺錢,譚樹湘逛商場找到了致富之門。
那時住房緊張,人多房小,為省地方,流行用鋼制折疊桌椅。做機械加工出身的譚樹湘,在商場把這些桌椅翻來覆去看了幾遍,覺得生產(chǎn)工藝并不復雜,“有臺沖壓、鉚合機器,我也能做出來。”
可能這就是第一代生意人跟常人的區(qū)別,別人想想就算了,他還真干了起來。兄弟幾個你一萬我五千地幫譚樹湘湊出了個家具廠。譚樹湘設計出第一批產(chǎn)品——折疊椅,其實就是把商場的椅子買回來一拆,各部件尺寸描成圖紙,再分派人照樣采購回來一沖壓、鉚合機器,一把折疊椅就算做成了。
商品短缺的年代,東西好賣。譚樹湘拎著自己的椅子到國營商場推銷時,對方爽快同意他進場銷售。然后推銷到第二家、第三家商場……譚樹湘很快賺得第一桶金。道聽途說催生養(yǎng)蟹大戶
三年后,折疊家具熱退燒,此時又興起吃甲魚。譚樹湘便想轉(zhuǎn)行,但考察途中,他打聽到上海螃蟹更俏,一斤能賺上百元,他又想改做螃蟹生意了。
憑著這點道聽途說的消息,譚樹湘真的趕到上海考察市場了。通過做螃蟹生意的湖北老鄉(xiāng),他了解到,上海蟹是國內(nèi)最好的蟹種。最好的養(yǎng)殖方式是,在蟹產(chǎn)卵時收蟹幼體,在崇明島上包塊地挖成魚塘就地養(yǎng)成蟹苗,空運回湖北,在湖泊養(yǎng)成成蟹,再空運到上海銷售。這樣成活率高,又能降低成本。但所需資金及涉及環(huán)節(jié)很多,不是一般人做得起的。
譚樹湘跑回武漢游說幾個做生意的兄弟也跟他一起轉(zhuǎn)行。幾個人分頭行動,留在湖北這邊的負責找魚塘,他則負責在上海收幼蟹養(yǎng)成蟹苗。
從沒做過農(nóng)活的譚樹湘第一次嘗到被太陽烤“焦”的滋味,但這跟交易時的風險比起來,真算不了什么。譚樹湘把手捧成個碗狀說道:“就這一把幼蟹就值幾千元!一斤幼蟹得一萬多元,進貨時稍有不慎,這錢就打了水漂。”
因上海蟹有名,總有人把劣質(zhì)幼蟹混雜在好蟹苗里賣,如果是外行很容易上當。初入行的譚樹湘不敢馬虎,除在魚塘照料蟹苗外,他幾乎把所有業(yè)余時間都泡在水產(chǎn)市場,跟老蟹販們套近乎或是請他們吃個飯,飯局上有機會就向人討教點經(jīng)驗。時間長了,人家看他心挺誠的,就時不時教他如何練眼力,如何養(yǎng)殖。
譚樹湘在最初包下的40畝魚塘里投下了第一批幼蟹。時至今日,譚樹湘還記得那時的心情:“那不是投蟹苗,是把自己一家人的命運投進魚塘。”
幸好蟹苗空運回武漢后,存活得都不錯。當年10月,螃蟹陸續(xù)上市,大家將成蟹運回上海。螃蟹頭次上市時,幾個人半夜12點開始趕集搶攤位,賣到清晨6點,所有的貨銷售一空。收攤后,清點收入,10萬元!
第一年養(yǎng)蟹成功,大家又將賺的錢全部投進來包水面擴產(chǎn)。石首、梁子湖、仙桃等地的湖面都留下他們的身影,高峰時曾包下近10萬畝水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