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12月12日,兩位工作人員在觀看“亞太信息引擎”模型。即將建設的亞洲最大的互聯網數據中心———“亞太信息引擎”由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廣州天河軟件園與廣州電信合作建設,預計將于2006年內建成并使用。它的建成將有助于廣州高新技術產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資料圖片)
近幾年廣州加大自主創新力度謀求經濟結構調整 從“廣州制造”大步邁向“廣州創造”
廣州“十一五”規劃:創業之都活力全面激發,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增強,科教事業全面進步,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剛剛結束的廣州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工作會議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走有廣州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事實上,近幾年來,廣州已不滿足于“廣州制造”,在加大自主創新,謀求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廣州創造”正影響著中國和世界經濟。
廣州要做區域發展的起搏器
一直以來,低成本是我們吸引外資的一個有利條件,但走過了這些年來回頭看,這種低成本的模式正面臨挑戰!皩χ袊a品的低成本模式要重新評價,如果把資源、環境和人力等成本計算進去,我們的成本其實并不低,F在的企業實際把20年之后的養老、保險、環境等問題都提前預支了!币晃專家如是說。
如果我們不改變這種增長方式,發展后勁必將受到影響。而自主創新是保證發展后勁的根本途徑,國家“十一五”規劃中把自主創新寫進了國家戰略。有專家向記者描繪出一條微笑曲線:全球產業鏈呈現U形,一頭是研發設計,一頭是銷售、服務,加工生產處于中間,兩頭的利潤在20%-25%之間,而生產加工的利潤只有5%!廣州有比較好的制造業基礎,但許多核心技術還是依靠別人,廣州經濟發展還是應該依靠自主創新。”他說。
經過多年的重視和積累,廣州在自主創新方面已打下良好的基礎。作為中國華南地區的中心城市,廣州工業門類齊全,產業配套能力強,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完善,尤其是科技資源方面的豐富,集中了廣東省63%的普通高校、97%的國家級高校重點學科、77%的自然科學與技術開發機構等等,這一系列要素成為廣州“八五”、“九五”、甚至“十五”期間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多管齊下打造“創業之都”
廣州市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自主創新工作的總體思路和目標。
做法一:構筑公共創新、資源共享、科技成果轉化“三個平臺”
自主創新能力包括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廣州市委書記林樹森在中共廣州市委八屆五次全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廣州要有效集成各種科技資源,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引再創新相結合,形成自主創新合力。專家們認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并不是一味否定引進技術,要在引進的同時加大消化吸收的投入。
為此,廣州市提出了大力構筑公共創新、資源共享、科技成果轉化“三個平臺”的措施,為自主創新提供強有力支撐。在謀劃未來發展規劃中,廣州市已鎖定目標,要建成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發基地、成果基地和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去年10月份剛揭牌的廣州中科院工業技術研究院,正是廣州市政府對自主創新這一國家戰略部署最直接的響應。
“將很多不同的技術根據需求集成在一塊,也是一種創新。”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趙南先說:“原始創新大部分很難成功,即便成功也缺乏市場需求,工業研究院將走集成創新的道路,重視應用研究!惫I研究院三年修正一次,可基本確定廣州自主創新的路子。他透露,工業研究院目前有好幾大類的項目正在啟動中。
做法二:集中力量培育幾家自主創新能力強的大型高新技術企業集團
在“十一五”期間,廣州還將努力培育和發展幾個與廣州現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適應、自主創新能力強的高新技術企業集團。林樹森在中共廣州市委八屆五次全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廣州目前雖然有幾個年產值幾十億元的電子企業,有幾個在全國居于前列的醫藥企業,還有一批年收入上億元的軟件企業,但無論從規模還是從自主創新能力來看,這些企業離大型高新技術企業的標準還有相當的差距。一個地區、一個城市沒有幾家大型高新技術企業,強調其創新水平有多高是沒有說服力的。
“基礎沒有北京上海好,處于改革開放前沿,參與全球性的競爭。所以我們搞自主創新,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都要利用起來,合作伙伴也要是國際化的,來聯手參與國際競爭!專家們表示。
做法三: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是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集中體現,廣州在“十一五”規劃中,堅持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自主創新的重中之重。
天河軟件園可謂一個成功例子。軟件園是國內公認的廣州軟件企業藏龍臥虎之地,集中了廣州3/4以上的軟件企業。目前,天河軟件園的規模穩居全國十大軟件基地的“次席”。以開發ERP企業管理軟件見長的正道科技落戶軟件園有八九年了,其老總曹能業說,最初他是靠代理世界知名的電腦起家,走的是“賣產品、賣硬件”吃飯的路子。然而,隨著市場的發展,軟件產品的價值飆升,不開發自己的拳頭產品,就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輸掉,因此,在軟件園提供的寬松環境和資金支持下,公司及時擴容,開始開發管理軟件。如今,正道開發的企業信息化等新型軟件應用在全國各個領域,打出了自己的名氣。
天河軟件園管委會負責人表示,園區管委會爭取廣州市科技風險投資公司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園區軟件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同時,積極吸引外資,尤其是海外風險投資基金對園區軟件企業投資。目前,已吸引了近20家風險投資公司,成功投資、改組和兼并了近30家軟件企業,運作資金約8億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制約園區軟件企業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
據統計,目前軟件園內近七成的高新技術產品由企業主導開發。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業化為目標、產學研合作為重要方式的區域自主創新模式初步形成。
廣州“十五”自主創新成果
產值: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2004年達1432.5億元,7年時間翻了將近2番。
專利:2004年,全市申請專利8230件,授權5535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取得突破性進展,達589件,同比增長99.7%;在全市高新技術產品中,企業自主開發或合作開發的有一定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占總數的80%,多項專利或專有技術已經轉化為國家或者行業標準;
人員:從2000年到2003年,廣州市每萬人口中專業技術人員數從920人增長到979人,每萬人口中科學家與工程師的數量從488人增長到545人,每萬人口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數量從160人增長到175人。
投入:與此同時,廣州市在科技投入上的絕對數值和相對數值也在上升,突出表現在研究與開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R&D/GDP)不斷上升,2000~2003年這一指標分別為1.38%、1.4%、1.5%、1.6%。
貢獻:2000~2003年,科技進步在廣州工業增長中的貢獻由48.1%增加到50.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6.06%增加到10.88%,每百人口發明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批準數兩項指標在這期間分別增長了75.06%和52.20%,新產品銷售收入占全部銷售收入的比重由7.05%上升到21.39%。
2003年,廣州市自然科學研究與開發機構的研究人員向國外發表文章320篇,出版專著81部,獲得專利授權數量161件,全年科研機構實現的總收入達到11.69億元。
去年,天河軟件園里的軟件企業技工貿總收入達107億元,純軟件銷售及服務收入57億元,以軟件產業為龍頭的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即天河軟件園)的“拳頭產業”之一。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