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在中國:坐上“開往春天的地鐵”
中國要成為世界風險投資家的樂園,必須在稅收政策、退出機制、激勵機制等方面做進一步的努力。
最近,一部管理規定出奇意外地吸引了大家的眼睛。管理規定在中國遠低于法律的重要性,它通常或者是臨時性的條例,或者不具有法律廣泛性,但這次,大家對它的關注卻毫不亞于一部法律,這就是近期出臺的《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創投的春天到了。”多位風險投資商在對《新財經》評價《辦法》時劈頭就是這樣一句話。
一劑強心針
讓我們還是先回顧一下這部法規的發展歷史,就可知它的獨特和重要:
早在2001年,原國家計委(發改委)就在科技部的推動下,著手起草本規定,但后來一度中止。科技部于2004年3月會同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形成了“國務院十部委創業投資機制建設部際協調小組”;2004年4月,國家發改委與科技部牽頭成立了“國務院十部委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起草小組”,并很快形成了第一稿;2004年7月,在征求美國專家意見并赴深圳創業投資同業公會進行研討的基礎上形成了第二稿;2004年8~12月,在向各有關方面征求意見基礎上,形成了送審稿,并于2005年1月25日經國家發改委主任辦公會議審議通過;11月15日《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出臺,并將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一部耗時四年,十部委參與制定,而且在即將頒布之前,還有眾多官員在多個場所從不同角度為之吶喊預熱,在新中國的法規史上并不多見。
融勤國際中國區總裁孫紅偉對《新財經》表示:“我們都知道,我國企業融資難,尤其是中小企業和創業型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問題。而創業投資是解決中小企業和創業型企業融資的最佳途徑。”
孫紅偉認為:“我國發展創業投資的經濟社會條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離我們要求大力發展和鼓勵創業投資的初衷也還有很大距離:一是創業投資所賴以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夠健全,比如,在制定《公司法》等相關法律時并沒有充分考慮創業投資的特殊性,一些法律不僅不適應創業投資的需要,反而對創業投資構成法律障礙;二是創業環境還不盡如人意,政府指導作用不強,創業投資面臨很大的市場風險;三是由于中國投資環境和投資人心態問題,創業投資企業在募集資本時普遍比較困難,而且即使募集成功,短期心態也使得后續資金支持極為乏力。所以,我們有必要通過構建有效的政策扶持機制和法律法規環境,來克服單純依靠市場配置創業資本所必然帶來的市場失靈問題和法律的真空。”孫紅偉說。
臺灣資深風險投資家、財智遠大投資集團執行董事高健智則對《新財經》評論說:“將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對中國創投產業而言,無疑是打了一劑強心針。”
業界沖動
近期,一條新聞在業內流傳:著名創業投資企業鼎輝投資在四川投資于一家全國規模最大的生豬屠宰公司,賺得盤滿缽滿。
“每殺一頭豬,屠宰廠可以賺80元。而這家公司每年要屠宰幾百萬頭生豬,你算算利潤是多少?”一位業內人士這樣對《新財經》說。
據說,受此啟發,現在不少創投資本發了瘋似地在國內尋找全國第二大規模的生豬屠宰公司,依樣畫葫蘆地復制鼎輝的成功模式。
“中國為什么對海外風險投資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因為中國是一個孕育新商業模式的溫床。”軟銀亞洲投資基金首席合伙人閻炎曾一語道出其中奧秘。
盛大網絡先期投資并不多,但因其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盈利模式,現在的市值已達16億美元。軟銀僅從阿里巴巴一個項目的套現收益就高達5.5億美元。嘗到甜頭的軟銀近日攜6.4億美元風險投資基金二度來華,準備在三年內投向互聯網、3G通訊和軟件等領域。凱雷集團在攜程網的800萬美元也得到了15倍的回報。
美林亞太區投資銀行董事總經理王仲何也認為,國際風險投資已經接受中國概念,認可在中國市場上業績出眾的企業,2005年有幾個中國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取得非常好的效益,比如百度。
2004年,來自境外的風險投資已占中國內地該項資金總量(近439億元人民幣)的80%以上,不僅投資了阿里巴巴、銀聯商務、寧夏紅等內地企業,還推動了盛大、蒙牛、騰訊、李寧等公司在海外上市。
據美國風險資本協會的統計數字,2004年,像硅谷數模這樣由美國風險資本在中國內地達成的交易達到了43宗,是十年來的最高水平。而一向在科技領域享有優勢的印度2004年僅達成了24宗風險投資交易。
2005年,海外風險投資來勢更猛。現在,軟銀、凱雷、IDG的風險投資商們,揣著現金,開始頻繁光顧中國互聯網企業。英特爾也于2005年7月設立了一只2億美元的基金,投資于中國科技企業。進入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風險投資商國際數據集團(IDG)出手闊綽,在中國新設立了兩筆總金額約為5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基金,IDV董事長麥戈文更聲言在2020年之前要投入25億美元。著名風險投資商Sequoia Capital也拿出1.5億美元投資中國。
Accel Partner等三家國際風險投資商也于2005年底進駐中國。據美國中經合集團透露,最近三到五年時間將逐步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力度,新成立的基金將會有一半以上直接投向中國。
資金熱潮
“去年我們創投的資金募集已經好做了。”高健智對《新財經》說。
由于習慣上的高儲蓄率和巨大的貿易順差,亞洲地區有著大量的流動資金。據香港《亞洲創投基金期刊》的統計,私人股權資本在亞洲地區的投資額,2004年為33億美元,2005年目前已達到106億美元,而2005年全年新增投資可能達到120億美元。對于這些資本來說,中國無疑是實現資本裂變的最佳淘金寶地。
據私有股權投資顧問機構北京清科信息咨詢有限公司估計,2004年有7億美元海外風險投資進入中國,中國吸引的風險投資總額則達到了12.7億美元,較上一年增長了28%。而2005年上半年,這一數字就達到16億美元,全年至少會超過20億美元,2006年這一數字可能被進一步刷新。不過,雖然本土創投數量占優,但其投資額度只占境內創投投資額度的20%~30%,而且“只會少不會多”。
更有業內人士估計,2005年是在中國風險投資融資額最高的一年,下半年將有超過20億美元的資金進入。
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院長陳工孟教授對《新財經》說:“外資今年以來非常活躍。據我所知可能有不下10家,十幾億美元進入中國。”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也參與到了這波創投熱潮中來。在山東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財智遠大投資集團同山東地方國有企業合資成立了一家風險基金管理公司,主要投資金礦采掘,其管理的基金盤子達到5億元,其中地方國有企業出資額就達到了2億元。
“與以往相比,地方政府表現出了更大的靈活性,他們并不要求國有資產在合資的基金管理公司中占有控股地位。”高健智說。
深圳的創投機構數量和創投資本居全國第一。截至2004年底,深圳創投公司193家,占全國的1/3,創業資本總額130億元人民幣,占全國的2/5。以此推算,目前全國創投公司大約有579家,全國創業資本總額大約325億元人民幣。
孫紅偉認為:“近年來創投資本的活躍同中國巨額的外貿順差,以及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有一定關聯,但關聯度不大,因為中國本身強勁的基本面和發展空間就足以吸引更多更強的資本。”
創投熱點
1999年以前,網絡概念幾乎是創投資本唯一感興趣的領域。自1999年納斯達克網絡概念泡沫破碎后,風險資本又幾乎完全停止了對中國互聯網業的投資。而2003年以來,盡管中國互聯網概念再度成為國際創投資本追捧的熱點,但風險投資家清楚地看到,在制造業、物流、傳媒、電信增值、IC設計、金融服務等行業,中國的市場潛力都還沒有進一步釋放,而且投資環境不斷改善,現在面臨很好的投資機會。
孫紅偉表示:“互聯網行業的細分市場將進一步完善,新的盈利模型將更加清晰;適應轉化為生產力的高科技;節約能源,環保型技術;適宜于整合的傳統產業。”
如今,創投資本將尋找投資熱點的眼光拓展到了更廣泛的領域。
摩根士丹利投資蒙牛并達成雙贏的經典案例曾讓業界欣羨不已,2005年7月,就有英國RichKeen公司及統一中國投資公司出資達10億元人民幣認購完達山乳業50%的股權,與此同時,向沈陽輝山乳業注入巨資的國際銀團,也開始為其在香港的上市做準備;2005年10月,國際著名的私人股本集團凱雷投資出資3.75億美元,收購滬市上市公司徐工科技的母公司徐工機械,而徐工機械是純粹的傳統制造業,這在業界激起了強烈的反響;前不久,美國風險投資公司TZG Partners的子公司更得到中國政府授權,經營一條穿越青藏高原的豪華客運專列;再如前文所提的鼎輝投資于生豬屠宰業,這些投資行為都遠遠超出了傳統中人們對創投資本投資領域的認知。
高健智對《新財經》表示:“風險基金只是一種名義。很多時候,產業基金與風險基金是很難區分的。境外基金管理公司募集資金時的關鍵是讓出資人相信能有自己預期的回報,對于基金的投資方向則有很大的靈活性。如果投資于風險很高的創業階段企業,這就是風險基金,如果投資于成熟的產業,就成了產業基金。”
“礦藏是一種資源,消耗了就不會再有。黃金更是全世界都承認的可完全取代貨幣的基礎貨幣。投資金礦可以說是‘辛苦一陣子,享受一輩子’。”高健智這樣解釋為什么財智遠大的風險資本會投向金礦。
除了資源類,高健智還看好生物科技產業、光電產業、通訊產業、集成電路及IC設計產業、電子及訊息產業、能源相關產業。
“原來的投資熱點是互聯網、半導體等IT產業,但創投資金也一直在尋找新的熱點。近年來,投資趨向已從IT等高科技轉向傳統行業的改造和創新性的企業,比如連鎖業和零售業。”陳工孟對《新財經》分析說,“中國是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大家都覺得和消費有關的創新型企業前景很好。上海有一家外賣連鎖企業就獲得了創投的投資,最近可能在境外上市。”
“未來創投資本將更多地投向創新型企業,而不是局限于高科技領域。我說的創新指的是包括管理、盈利模式、機制、制度的創新。國企經過改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會煥發出生命力。近年來國內煤礦頻頻出事故,更多的是管理原因而不是技術原因。所以,中國企業更需要的是怎樣提高效率,而不只是技術。”陳工孟表示。
孫紅偉也認為:“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國際創投開始關注傳統產業,而且中國巨大的市場空間和整合空間,也使得資本在這些產業的想象空間巨大,極具增值潛力。”
而一位風險資本家也對《新財經》表示,“中國這一波‘國退民進’潮為具有豐富經驗的創投資本獲得投資案例提供了絕好的契機。”
仍存短板
業內人士認為,《辦法》還遠不夠完善,其中應該包括容許金融資本(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有序地進入創投業。
科技部一位參與起草的官員也指出,《辦法》出臺后,一些“短板”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如國內眾多創投企業由地方政府、國有企業或者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出資設立,難以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以創投之名行證券投資之實的問題依然存在;外商在國內注冊的創投機構仍然面臨退出渠道和外匯管制的瓶頸等。
高健智對《新財經》表示:“我在香港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分公司,進出中國考察各種投資標的,也有六七年的時間。根據我的觀察,中國創業投資基金目前遭遇了以下幾個難題:可投資對象中,財務獨立透明、自負盈虧的中小企業較少;相關法規及退出機制未能完全配合;投資于股市及房地產資金較多,不穩定因素大,股市下跌,損失也大;缺乏產業專業人才,投資后管理較弱。”
陳工孟對《新財經》表示,《暫行辦法》對創投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但還需要后續的具體措施。
“中國要成為世界風險投資家的樂園,必須在稅收政策、退出機制、激勵機制等方面做進一步的努力。”陳工孟說。
孫紅偉對《新財經》系統闡述了《辦法》出臺后政府還需要做的事:“比如稅收政策扶持問題,還需要制定專門的《創業投資企業稅收鼓勵辦法》;政策性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設立與運作,也需要在《暫行辦法》出臺后制定專門的《政策性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辦法》;為了使保險機構和其他機構能夠參股設立創業投資企業,還有必要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為了創業投資企業能夠通過向銀行借款提高投資能力,還有必要根據《貸款通則》中的‘國家規定的除外’條款,另行制定特別規定;為了使拓寬創業投資的退出渠道,還有必要出臺有關創業板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的運作規則,并對相應的證券管理法規進行修改;為了給創業投資公司的設立與運作提供更全面的法律保護,有必要進一步修改《公司法》;為了在信用環境改善后,我國的創業投資企業能夠按有限合伙形式設立和運作,還有必要修改《合伙企業法》或另行制定專門的《有限合伙企業法》,等等。”
這不過是春天
陳工孟對《新財經》表示,“根據我從業界得到的反映,總體上說創投資本還是外熱內冷。境外創業投資更看好中國市場,境內創投并沒有復蘇,并且還有走下坡路的趨勢。”
孫紅偉認為,國內創投資本無論在資本實力、人才儲備還是創新思路、靈活機制和激勵措施等方面都同國際創投資本有著不小的差距。
瑞典最大的風險投資公司“第六退休基金”高科技投資總監馬茨·阿古雷爾近日表示,根據他的經驗,中國的本土風險投資行業還需要十年左右的發展時間。在這十年里,需要建立更好的法律制度、資本退出機制以及信用制度。
本土創投如此不堪?業內專家表示,絕大多數本土創投都有政府背景,是各級政府科委為了扶持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而設。制度掣肘讓本土創投難施拳腳。近年創投劃歸國資委管理,對其的要求變成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現行體制不允許國資背景的創投按照國際基金慣例對企業進行估值。
“這很難做,你為什么要給一個只有三個人的公司投幾百萬,而且只有20%的股權?”有專家舉例說。
“國內創投企業90%是國家和各省市政府部門投資的,大都患有‘國有企業綜合癥’。”陳工孟說,“缺乏有效的用人機制、監督機制。國內創投一定要進行國際化改造。這些機制不解決,風險還是會像癌細胞一樣擴散。”
而在創投的退出階段,通常有上市、股權轉讓和并購、被投資企業回購三類。其中通過上市獲得高回報是創投投資的主動力,而本土創投只能依賴尚在未定之數的創業板。
“最常用的并購通道同樣面臨估值的問題:國資背景的創投,其持有的股權以什么價格賣出才不算國有資產流失?”有專家這樣說。
歷數近年來的經典案例,從盛大到分眾傳媒再到百度,背后無一例外都有國際創投的身影。而這些機構的經典投資路徑,是境內尋找項目以美元進行投資,然后海外設立離岸公司回購,最后以離岸公司名義在境外資本市場上市退出投資。整個過程完全規避了外匯管制和證監會的審批,行政成本極低。這種“腳不沾地”的投資模式使得它們甚至不需要在境內成立法人,因而也無從受到《辦法》的“扶持”或制約。
但陳工孟仍然對中國創投業的前景充滿信心:“總體來講,我是看好的,今后風險創投業會有巨大的機會。”
“我國高校創新很多,但真正商業化的很少,缺少的就是創新的理念和機制。”陳工孟說,“而‘十一五規劃’已指明了今后經濟轉型的方向:效益型、創新型、低污染的經濟發展。這些創新活動都離不開風險投資。”
高健智更是樂觀。“隨著網絡的普及,不再有地域的阻隔,信息更加公開化、透明化。年輕人創業致富的案例不勝枚舉,知識經濟已在中國萌芽并逐步茁壯成長起來。而中國的民族性:寧為雞首,不為牛后,獨立判斷,具有國際觀,高度智慧,刻苦耐勞,全世界無人能與之相媲美。” 高健智說,“在產品生命周期更加簡短、產品個性化的趨勢下,創投產業在中國的發展將是一飛沖天,形勢一片大好,可說處處有機會,人人有機會!”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