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理財類雜志成為投資熱點 誰將成為“中國《MONEY》”?
編者按:在美國,時代集團下的個人投資理財雜志《MONEY》發行量遠遠超過另外兩本知名度更大的財經雜志——《財富》和《福布斯》。在中國,個人理財類期刊也將成為下一個投資熱點,但目前這類期刊多還在初創階段,誰會成為市場的領軍人物呢?
不少人希望在財經類期刊謀得一席之地。然而,市場早已群雄并起幾分天下,大財經類有《財經》執牛耳,管理類有《中國企業家》等盛名在外,證券金融類有《證券市場周刊》,人物類有《英才》在先,唯獨個人理財類,說老實話,大多數人知道的也就《理財周刊》。細分之下,個人理財類倒可以說是目前惟一的新興地帶。
現在多少老百姓有理財的需要?看看中央二套的《鑒寶》節目居高不下甚至越來越火的收視率就略知一二。這事看起來和期刊沒什么相干,可事實上是,個人理財市場的升溫已經燒熱了不少期刊投資人的心。于是我們看到,從2m1年3月18日中國內地第一本個人理財類期刊《理財周刊》誕生,到2003年年底仍然沉寂多時的市場,過了2004年一下子熱鬧起來,《私人理財》、《大眾理財顧問》、《錢經》紛紛創刊。
競爭態勢已現:新刊有備而來,老刊候機而動。
這幾種新刊來頭都不小。
2004年1月份創刊的《私人理財》,系出名門,是中國第一個期刊集團一一家庭期刊集團下的子刊,具有良好的平臺基礎。據其執行副主編樂耀輝介紹,創刊之前他們進行了兩個多月的市場調研,又出了幾期試刊征求意見,目前的市場反響很不錯。《錢經》的東家則是在西北地區響當當的報業集團一一華商報,今年4月份創刊于西安,但四個月后改版并移師北京,氣勢不弱。《大眾理財顧問》則由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傾力打造”,今年7月改刊。該出版社在財經類圖書市場的實力和影響力不用多說,書而優則刊。
新刊輩出,老刊也不示弱。
《理財周刊》創刊已近四年,也算有名氣,在其根據地上海更具有難以撼動的領先地位。最難得的是四年摸索得出的經驗,四年磨合建立的團隊,四年辛苦樹立的品牌,誰也輕易學不去。副總編輯周虎介紹,《理財周刊》正考慮推出北京版、廣東版,“走出上海,走向全國”是他們的下一個目標。
另一本期刊《科學投資》創刊于2001年,立志做“中國人投資理財工具”。名氣不太響,但實力不小。據其總編輯鄭建輝介紹,在新浪網財經雜志封面秀的評選中,連續三年名列三甲。而鄭建輝早在8年前就看到中國由大眾消費市場到大眾理財市場轉變的趨勢,在《中國市場經濟報》任副總編輯時創辦了副刊《投資周刊》,口號就是“賺錢有道,投資有方”,其后又擔任過《新財經》第一任總編輯,直至來到《科學投資》,他對“個人理財市場”的看好一直初衷未改,而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團結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采編骨干在身邊。
財經媒體的白熱化之戰,已經燒到了個人理財領域。
個人理財市場遠未成熟
金融業市場化不夠,老百姓理財觀念欠缺,中產階層尚沒有完全形成。
誰都有“一領江湖”的打算,然而目前的“江湖”還蠻不是希望的那么回事。中國的金融業一直在開放,在改革,可惜這些都不能一蹴而就。眼下,股市仍然讓人心放不下,保險業也一時作為不大,銀行問題可謂不少,金融業的市場化程度離理想距離還差得不小。理財渠道不夠寬,品種不夠豐富,如樂比喻:“人的經脈不打通,血液如何能通行?”也就難怪多數老百姓還是寧可把一點辛苦錢存在銀行,而銀行的儲蓄率也每每居高不下了。
當然,說到這,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一定程度上和中國老百姓相對保守的傳統理財觀念有關。
另外,這類期刊的主流目標讀者群幾乎都鎖定在“白領中產階層”;但中國的“老百姓手中剛剛從沒錢到有一點錢”,“中產階層”尚沒有完全形成。據統計,《理財周刊》的實際讀者群平均年齡是39.4歲,這部分人上有老下有小,最有理財的需要,但他們并不等同于“中產白領”。鄭建輝也說,《科學投資》最開始關注的是財富階層,結果發現,最需要創業投資理財的,恰恰是一些中產階層偏下的人群,包括一些大學生、普通職工等。他還介紹,《科學投資》零售量最高的地區是東北,實銷率最高的是新疆,可見市場的需求并不能全憑雜志人的主觀臆測。
雖然八年前就看到個人理財市場的潛力,但鄭建輝也不得不承認該市場仍然在“很初級很初級的階段”。這是雜志人普遍的共識。如此之下,個人投資理財類雜志想要在短期之類獲得大發展也難。
宏觀環境如此,絕非某一家雜志社能改變。周虎說得好:“媒體的職責是發現問題,而非解決問題。”所謂“亂世出英雄”,市場成熟的過程,恰恰是確立領先地位的過程;如若真等到市場成熟再進入,塵埃落定,大局也定,再要分一杯羹就難羅。
各家有本難念的經
立足不易,激情易逝,資金掣肘。
大家都明白這一點,所以現在都咬著牙鉚著勁兒,看誰能挺到最后。
但各家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內隱”!端饺理財》、《大眾理財顧問》和《錢經》改、創刊都未滿一年,而做期刊最難挨的并不是第一年,挺過了頭三年才能說立足。所以,這三家刊社出言都甚為謹慎,目前也沒有大張旗鼓的動作,還看不清將來的走向。
《理財周刊》在上海誕生成長,然而要走出上海走出全國,并不容易。據了解,他們曾經在北京地區鋪了兩千家報攤,但三期過后效果并不理想,嘗試只能暫停。如果《理財周刊》不走出上海,總還是不足以令人信服“NO.1”的地位。而現在最大的瓶頸,周虎認為是如何保持創業激情!皠傞_始,我們只有七個人做周刊,每晚做到凌晨三、四點。如今,我擔心激情被流程磨掉,需要有激勵機制不斷激勵!
鄭建輝想率先出擊。他認為,《科學投資》經過三年的運營,狀況已經大有改善,該是樹立晶牌擴大影響力的時候了。他打出的第一張牌是降價20%,“現在同類雜志的定價普遍偏高,我們應該靠廣告而不是發行賺錢!辈贿^,這個構想必須有充足的資金做支持,他開玩笑說:“如果給我2000萬,我一定能把《科學投資》做成第一!”
資金是所有理財類期刊老總心頭的痛。理財類市場是一個新興的慢熱市場,理財類期刊不可能靠炒作一兩個選題就一炮而紅發行量飆升,投資人需要耐心和信心。但是,如,《大眾理財顧問》雜志社社長兼主編郭銳所言“燒錢是容易的”,認真耐心地做好細致的工作是不簡單的;
從理論上講,金融市場的瞬息萬變,客觀要求理財類雜志的周期要短要有時效性。這些雜志中,《理財周刊》仍然是惟一的一本周刊,其它雜志均為月刊。據了解,它們并非沒有縮短周期出半月刊甚至周刊的打算,只是周刊所需的人力物力十分龐大;實際操作的難度也很大,目前只能先從月刊做起。
堅持希望的理由
內容區隔、地域距離、專業化的采編人才、集團化的運作、高速發展的經濟前景。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有不少理由看到這些期刊的希望。
內容上的區隔使它們可能會避免同質化競爭。《私人理財》屬于休閑類財經期刊,《大眾理財顧問》要發揮機械工業出版社技術見長的傳統,《理財周刊》以豐富而微觀的個案吸引讀者,《科學投資》關注高風險的投資。他們都在為老百姓“開啟理財之門”,但這種定位上的細微差別,體現了一種細分化的趨勢,也正可以滿足不同階層不同背景讀者的需求。比如天津的《大眾投資指南》,定位比較低端,但卻做得很成功。
地域上的距離使它們暫時不會正面交鋒。上海、廣東、北京三地將幾家期刊分開在不同的大本營,說是全國發行,其實幾家刊社都自覺不自覺地各有側重。目前,在大家都還不太強的時候,這正是休養生息的機會。
專業化的采編人才可以一定程度保證雜志的內容品質!理財周刊》現有的14名一線記者中,多數都是復旦、清華等大學的高材生,或者是具有實戰經驗的海歸派人士。其他期刊也一樣,采編人員都要求具有專業經驗。樂耀輝介紹,《私人理財》的全部編輯都參加過中山大學的理財專業課程培訓。各刊社背后又都有強大的理財顧問團,囊括知名學者、理財專家,以保證雜志內容的實用性、可操作性,而實用性是理財類期刊最大的賣點。
集團化的運作手法可以使它們盡快適應市場。鄭建輝說,個人理財類的期刊尤其需要期刊集團,需要整體運作。而目前這些期刊單個實力雖然薄弱,背后的“大山”一一家庭期刊集團,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華商報,世紀出版集團等,無不具有雄厚的資金和媒體運作經驗。這些期刊運營得如何,直接關系到大集團的利益和聲譽。
對市場清醒的認識使它們不會盲目樂觀,對未來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大多數人都和郭銳一樣,意識到:“必須得長線投資,撈一把就跑?沒戲!”
現在的競爭還不激烈,還會有更多的新刊進入,.每一種新刊都會刺激老刊,給市場帶來新的活力!理財周刊》新增加的“品味生活”欄目,正是由于受到一些新刊的啟發,意識到不僅要教人生財、守財,還要教人如何享受高品質的生活。
中國的經濟正在高速發展,老百姓手中的錢也會越來越多,個人理財市場的潛力巨大。其中,上海、廣州、北京等地又肯定會先發展起來。如果有新刊進人,也肯定不會脫離這幾個中心點(《錢經》從西安移師北京就是證明)。尤其是上海,歷來是中國的金融中心,改革的步伐最快,老百姓的理財意識也進步得最快。周虎說,200年《理財周刊》剛開始提出“理財”概念時,應者寥寥;可如今精明的上海老百姓,已經沒有幾個不知道《理財周刊》當初提出的“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廣告語。另一個例子是,《理財周刊》的“讀者頻道”欄目,以前編輯總是愁沒有稿,如今是最不用編輯愁的板塊,讀者來信的水準都很高。
據說,美國時代集團下的個人投資理財雜志《MONEY》發行量遠遠超過另外兩本知名度更大的財經雜志——《財富》和《福布斯》,中國的《MONEY》何時才能出現?又會花落誰家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