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北京某律師事務所年輕律師馮嘯鵬放棄了回西北老家探親的機會,而是在北京積極奔波,向客戶講解新《公司法》的修訂。大學畢業后,小馮沒有重復許多同學的老路———四處托人找單位,而是考取了律師資格證之后,到北京一家著名律師事務所“打工”。他說:“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將來開辦自己的律師事務所做準備。”
據不完全統計,像馮嘯鵬這樣放棄國有單位,“飄”在北京的大學生、研究生,僅在中關村就有10萬名之多。幾乎每一個飄泊者內心,都孕育著一個夢想:打工———創業———當老板。
從過去就業由國家統包統分,到今天自我創業漸成趨勢和氣候,當代青年的就業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而這一變化又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強勁的活力。
“中國的勞動力過剩并不是絕對的,關鍵是中國缺乏創業者。”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所有就業機會的70%要歸功于創業者和中小企業家,如果在創建和發展中小企業和家庭企業上多下工夫,經濟就會有更高效率和更快發展,將會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和超乎想像的就業機會。
為鼓勵自主創業,“十五”期間,中國政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積極創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2001年全國“兩會”,朱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建立創業板股票市場”。
———處于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廣東,各級地方政府較早地認識到自主創業的重要性,不斷加大對創業者的扶持力度。廣州市提出新世紀的目標是:“創業之城、安居之城”;汕頭市提出的目標則是“建成內地最宜創業和居住的城市”。
———面對創業的滾滾浪潮,大學教育也在積極思考求變。蘭州大學校長李發伸說:“過去,大學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面向單位,僅僅是把學生培養成一名合格的‘就業者’。但現在不同了,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在大學教育中,就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將來自己創業做準備。”
全國不少高校都出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從課程設置、社團活動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培養學生創業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素質。“大學生創業競賽”、“大學生創業論壇”等活動不斷涌現,應者云集,“創業”成為大學生的熱門話題。
———2001年2月,中國第一個大學生創業園在成都奠基。
———2004年6月,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小企業板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盤,被譽為“中國的納斯達克”。
……
這一切都為迫不及待的年輕創業者搭建起大展身手的舞臺,而他們也以自己的智慧和青春汗水,寫下了創業與成功的奇跡,成為“十五”中國經濟發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2003年10月14日,網易(NTES.NASDAQ)股價達到70美元的歷史最高位,作為網易創始人、首席架構設計師的丁磊,其身家財富高達91億元人民幣;2004年,年僅31歲的盛大公司創始人陳天橋成為新一年的“中國首富”,自主創業僅僅5年,他就書寫了中國、乃至世界創業史上新的“傳奇”。
這樣的名字還有很多:黃光裕、施正榮、馬云、李彥宏……這些富豪榜上鼎鼎有名的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自主創業的年輕英雄。
他們創業的經歷,已被無數滿懷理想的年輕人熟記于心;他們的成功,也激勵著更多的人投入到自主創業的行列中。從在校大學生到海外留學歸國的學子,從前途看好的國家機關干部到外資企業的“白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走進創業的行列。環顧四周,30歲上下的董事長、CEO比比皆是。
自主創業,帶來的不僅僅是個人的財富增長,更重要的是促進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千千萬萬的就業機會。
不僅如此,自主創業還為整個國家的科技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注入了活力。2005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獲得者、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99年,鄧中翰和自己的5人團隊從美國硅谷回國創業,歷經6年的艱辛努力,成功研制出“星光中國芯”系列數字多媒體芯片,使我國的信息產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里程,也標志著中國的核心技術在世界核心技術前沿烙上了中國印,被國際權威媒體評為2005年世界電子工業十大重要事件之一。“星光中國芯”也因此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今年年初舉行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親自為之頒獎。這是對年輕一代創業者的最高褒獎,也是他們大顯身手逢其時的真實寫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