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孕育600億商機 但投資回報期較長
彭作義、王均瑤、傅彪、高秀敏等企業明星或娛樂明星英年早逝的消息,為人們一次次地敲響了健康的警鐘。 與此同時,及早預防疾病,防止“過勞死”悲劇重演的健康管理模式已開始在國內悄然興起。據業界估計,中國健康管理市場應有600億元的商機。 中國健康管理開始初具規模 健康管理是以個人、家庭及企業為服 務對象的一種新型的健康服務模式,是針對個人或人群的危險因素進行全方位管理服務的過程。健康管理1971年開始在美國出現,到如今美國有700家健康管理公司,有9000萬人口在使用健康管理服務,并有市值達500億美元的健康管理巨頭出現。 中國醫療投資盈運網CEO劉騰蛟認為,與醫療需求相比,醫療是應急性的需求,而健康管理消費是一種持續性的需求,是主動性消費,主要集中在高收入階層。這就決定了它在中國還遠未到普及的程度。 實際上,健康管理在中國的市場需求開始初具規模。愛康網健康科技公司董事長張黎剛認為,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中產階層正在形成。他們有相當一部分人愿意每年交納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來換得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而國內眾多公共健康醫療機構的服務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對企業而言,在健康管理上投資1元錢,在醫療費用上就可以減少8~9元。 根據業界的估算,中國健康管理市場規模有600億元。而現階段只有10億元左右,發展潛力巨大。2005年,僅健康險的收入就大約為300億元,這其中如果有10%用于第三方公司進行管理,就有30億元的商機。 正由于此,健康管理吸引著眾多投資者的目光。自2001年北京中關村誕生第一家健康管理公司以來,到2005年已有300家以上的健康管理服務機構分布于全國100個城市的社區,但大部分機構僅能提供健康管理的某一個環節中的某項服務,還沒有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價值鏈。張黎剛認為,真正的健康管理是將IT、醫療、保險相融合,把體檢中心、醫院、國家級實驗中心、醫藥行業協會、專家團隊等整合為一個完整的平臺,提供從電子病歷檔案到健康體系、健康評估、就醫通道、跟蹤干預、健康咨詢、健康保險等一系列的服務,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醫療服務價值鏈,即“疾病防御系統”。 運作健康管理要定位高端 近幾年來,國內涌現出不少的專業體檢公司,并能很快實現盈利。但現在國內很多醫院特別是大型公立醫院如北京協和醫院、解放軍301醫院等也紛紛成立了自己的體檢中心,其醫療設備和醫生實力使他們具有明顯的優勢。據悉,有的醫院體檢中心運營僅僅不到半年就有上千萬元的收入。 劉騰蛟認為,根據目前國內的情況,中低收入者對于醫療的應急需求尚且捉襟見肘,更不會主動去購買健康管理服務,那種走低端以求馬上得到回報而滿大街發卡的行為逃不掉虧損的命運。因此,健康管理的服務對象應定位在高端。 北京慈濟健康體檢連鎖機構總裁韓小紅表示,他們做健康管理的切入點就是大的外企和國有大單位,目前包括西門子、IBM都是他們的長期客戶。 投資回報期較長 業內人士提醒,盡管健康管理的未來發展前景很好,但回報期較長。另外在政策方面,醫療改革的走向還未最后確定,政策影響的不確定性較強。 劉騰蛟表示,投資健康管理的門檻并不高,甚至比門診的投資額還要小,但目前市場不太好把握。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健康管理經驗和設計能力以及市場推廣能力。特別是對產品的設計和市場的定位以及營銷手段的創新要求比較高,考驗的是健康管理公司對醫療行業的整合能力。 例如健康管理公司的客戶定位應確立在年收入5萬~10萬元收入的群體,還是50萬~100萬元的收入群體,還是年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收入群體,這些一開始就要搞清楚,因為不同的收入階層有不同的醫療需求。年收入500萬元的人,也許并不在意在健康管理上花多少錢,但其要求是一定要保證他的健康。在國外一些對高端客戶的健康評估中,往往要動用醫療專家、營養學專家、運動學專家、社會學專家、心理學專家等等,僅評估費用就達幾萬美元。而5萬~10萬元收入階層除了要健康,肯定還會有自己的成本控制。 提示: 硬件方面,要建立包括IT平臺、客戶平臺、呼叫中心、遠程診療中心;軟件方面包括分析系統、專家信息系統、醫療資源、質控操作標準等等;合作平臺包括醫療機構、體檢機構、學術機構、保險機構等。 投資方面,如果從頭重新來做,初期的投資會非常大,風險也較大。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初期考慮加盟,在二三線城市來開展。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