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
“農民”南存輝的鋒芒
43歲的溫州人南存輝的人生軌跡到目前可以清晰地分為前20年和后20年。20多年前,他是樂清柳市鎮街頭的一個修鞋匠,與同鄉合伙用5萬元辦起開關廠。后來他把這個“家庭作坊”變成了正泰集團。20年后,這家中國最大的低壓電器生產商2004年產值已超過100個億。而南存輝本人,頭上也積聚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執委、全國十大杰出青年、CCTV2002經濟年度人物等數十種頭銜。不過,坐在記者對面的南存輝,首先強調的是“自己是個農民”。
南存輝談鋒甚健,始終面帶微笑,語調輕快從容,思路延伸得很遠。言談中,南存輝屢次提到“自己出身農村,現在也還是個農民”,因為對農村有著深厚感情,所以會當仁不讓投入新農村建設中去。
在一個多小時的采訪中,南存輝很少提及正泰的自身發展,比如談及“正泰何時掛牌上市”,以及正泰與通用電氣的合作、與德力西的競爭等話題,他也是輕描淡寫、一語帶過。不過,在說到對農村市場商機的把握時,南存輝還是顯示了商人的鋒芒,不失時機地推銷了他的高低壓電器系列產品……
-議案精華
“關鍵詞”:農村城鎮化滯后
農村城鎮化滯后,制約企業發展。企業工業園區周邊設施不配套,服務功能不齊全,周圍農村不能為企業員工提供社會化的生活服務,如住房、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銀行郵電、公交車輛等。為解決這些問題,企業又面臨走計劃經濟時代國有企業辦“社會”的老路。
“關鍵詞”:二元管理體制
二元結構制約城鄉一體化。農村擁有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卻缺乏開發資金和人才。而企業工業園對周邊服務業需求十分迫切,但目前企業與農村分屬二元管理體制,不能統一規劃發展遠景,不能統一配置資源,結果是:企業“欲炊無米”(缺土地等資源),農村“有米難炊”(缺資金、人才)。
“關鍵詞”:盤活農村閑置資產
聯手開發,實現雙贏。農村以土地、房產等資源投入為主,企業以資金和人才投入為主,成立置業公司,共同盤活農村閑置資產,聯合進行房地產改造和開發,建設公寓式的經濟房,既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又解決企業員工住房難。
“關鍵詞”:以工促農
建議二:企業帶動,以工促農。企業可因地制宜,幫助農民興辦與企業相配套的零部件加工、原材料生產的鄉鎮企業,成為企業上、下游的產業鏈。
“我出身農村,現在也還是個農民。”3月4日下午,西直門賓館三層咖啡廳,來自浙江的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面對本報記者,打開話匣子聊起了“新農村建設”。
在身為民營企業家的南存輝看來,與農村、農民利益息息相關的民營企業,都應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這場時代運動中,既拓展了自身市場,也可推動“城鄉一體化”,形成多贏格局。
農村建設與企業國際化趨勢存在落差
新京報:新農村建設是“十一五”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作為民營企業正泰集團的董事長,看來您今年是有備而來,提了民企參與新農村建設這個議案,出發點是什么?
南存輝:我們過去就是做鄉鎮企業,我本人就是在農村長大,也一直在農村創業,對建設新農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天然親近感。現在,企業建的工業園也與周圍村民時時刻刻發生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為離不開農村,所以此次我帶來“民營企業如何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這個議案,是件很自然的事情。
新京報:是不是農村現有的環境條件,與民企自身發展的現代化有沖突?
南存輝: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來看,我們企業向農民征了地,建造廠房和生活區,在職業衛生、噪音控制、污水處理等方面,必須按國際化標準來建。
而在廠區之外,農村建設和企業國際化大趨勢之間存在不小的落差,這種落差就激發了我們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參與到舊村改造當中去,比如幫助農民修建道路、建污水處理系統等,改變村容村貌,使農村和企業之間在環境上和諧、條件上匹配。同時,來自農村的企業員工下一代素質也需要進一步提高,將來為企業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也減少了交通、住宿等許多方面的成本,這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新農村建設蘊藏萬億元商機
新京報: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參與新農村建設本身也是一種投資,您如何看待這一前景?
南存輝:的確如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民企不僅解決了自身的戰略成本、基礎環境問題,這當中其實蘊涵著非常大的商機。通過這種嘗試,可能給更多民企以啟示,提升自己的產業結構和發展質量,而農村產業結構也可以得到調整,這里面有大量的文章好做。
原來,我們的產品總是圍繞著城市化、國際化的大工程項目,今后隨著“十一五規劃”運行的推進,我們將考慮把主戰場放到農村。農村的基礎建設、環境面貌、醫療設施、教育條件、休閑、購物等方方面面的改變,今后會有幾萬億元的投入。真正要把新農村建設目標實現還需要很長時間,中國目前有8億農民,占總人口的70%,這是一個不得了的市場。
民企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空間
新京報:您在議案中提到,“新農村建設”還面臨著二元體制的尷尬,能否具體說說?
南存輝:農村環境的改善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全方位的籌劃,但因周邊農村依然是傳統的行政管理體制和發展模式,企業與農村屬于二元體制,無法形成“城鄉一體化”格局。
這就需要與當地政府就規劃、管理、土地資源等問題進行溝通,需要他們從長遠規劃出發,給予政策上的支持。
目前,我們正與當地政府交流這些想法,期望借“新農村建設”這個東風,在企業周邊搞出一個示范工程出來,總結出一些經驗,也可供國內其他民營企業參考。
新京報:在消滅城鄉二元結構中,除了參加基建之外,民企還應有哪些作為?
南存輝:民企應給當地農民提供更多的培訓,教他們學知識、文化和技術,招收更多的農民工,增加他們的收入,讓他們從農民變成產業工人。此外,具備國際戰略眼光的民企完全可以幫助當地農村進行改造,從規劃和理念入手,把當地干部的觀念轉變過來,民營企業可以發揮非常大的作用。
同時,在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事業上,民企也可有很大作為,比如促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搞流通、搞服務,也可幫助他們把民間資本組織起來,建立農村信用合作社搞“民間銀行”。
在將農民變成工人之后,我們可以讓農民享受醫療、養老等社會福利。這方面我有很深體會,小時候我父親被水泵砸傷了腳,沒有能力干活也就沒有任何收入。等到農民也享受到這些社會福利,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就會加速,城鄉差距也會大大縮小。所以,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是一個市場問題,在農業產業化的同時,民企、政府、農民獲得了多贏的結果。
可考慮給參與新農村建設民企免稅
新京報:您上面的許多設想非常好,但是否考慮到國內多數地區的鄉鎮企業其實并無這樣的實力?
南存輝:沒錯,這的確是個現實問題,這就需要國家產業政策來導向。就像以前大家一哄而上的房地產,當時國家提供了優惠政策,大家看到了當中有暴利可圖。現在,如果國家將產業優惠政策導向到新農村建設、導向到消除二元結構上來,給那些愿意參與農村建設的民營企業免稅等政策,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新京報:民企拿著優惠條件參與農村建設了,農民耕地可能減少了,但目前農民文化水平尚不足以去工廠就業,這些矛盾怎么解決?
南存輝:當然,民企不能把農民房子扒了就完了,還需要教給農民文化、技術,幫助他們實現農業產業化,可以將一些農作物通過技術嫁接變成經濟作物。我在想,能不能像管企業一樣來管農村,用國際化水準去要求他們,可以形成一個梯隊,允許按5年、10年、20年的計劃漸變,這一代改變希望不大,可以通過教育讓下一代觀念改變過來,不能讓農民孩子讀不起書、上不起學,否則就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新農村建設要防止“政績工程”
新京報:參與新農村建設,是否還有些令你擔憂的事情?
南存輝:應該說“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怕就怕像過去一樣再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落不了地。目前,我國鄉鎮一級行政機構的債務高達幾千個億,國家應該像清理國有企業債務一樣盡快處理掉,同時精簡鄉鎮干部編制,不能每個地方都是“吃飯財政”,既浪費了資源、增加了成本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一定先要把上面所說的細節工作落到實處。
新京報:記得上個世紀90年代中前期,我國中部地區曾有相當一批鄉鎮企業紅火過一段時間,后來大都沒有了聲音,只有廣東、浙江等地鄉鎮企業仍十分活躍,您認為個中原因是什么?
南存輝:我認為,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市場環境、政策、法規等整個市場體系都不完備,而第一代創業者多數是勇氣可嘉,但確實沒有經驗,所以一上來就是匆匆忙忙,政府、企業、消費者都有這種倉促的心態,想干一番事情,但不知道該怎么去做,而且當時正是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對人們的觀念沖擊非常大,第一代創業人做出了許多奉獻。像浙江、廣東沿海一帶,首先是得到了國家政策支持,既有天時、也有地利,像溫州一帶本來就是地少人多,靠“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這種自力更生精神,走南闖北的去打拼,恰好趕上國家給沿海地區試點政策,“一見陽光就燦爛”了。不過,現在中部地區也開始崛起了。
自主創新可讓企業獲得更多話語權
新京報:除了對新農村建設感興趣之外,今年“兩會”您還關注哪方面熱點話題?
南存輝:新農村建設蘊藏巨大商機,對我們民營企業家來說是個十分受鼓舞的利好消息。
除此之外,我還關心企業的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現在,中央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對我們來說又是一個非常鼓舞人心的戰斗令。當前,國家無論從法律法規、政府采購導向,還是社會資源整合上,都在鼓勵、支持和倡導企業進行自主創新。通過自主創新,企業可以獲得很多自主權和市場話語權,在創新當中獲得更多的自尊和利益。
當然,創新也要冒更大的風險。只有不斷的自主創新,中國人才能打造出自己的響當當的世界名牌,為民族爭氣。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