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外資貢獻幾何
是什么原因讓蘇州人感覺并不富裕?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與“蘇州模式”中所實施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有關。一方面,“蘇州模式”是典型的外資牽引型,通過低廉的土地和人力資源大量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從而迅速拉動了當地GDP的增長,但另一方面,由于外資企業在內地的發展策略及其享有的稅收優惠政策,其對居民收入的增長卻不能起到相應的促進作用。
昆山市經濟貿易委員會副主任陳衛斌坦言,由于外資企業在稅收方面享有優惠政策,實際上,他們對稅收的貢獻遠不如對GDP那么大,而相比之下,民營企業對本地經濟的貢獻卻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才有了外資經濟“只發光,不發熱”的說法。
據昆山市經貿委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份,生產總值占昆山市工業生產總值的比例僅有10%的民營經濟上繳的國稅占40%,地稅則占全市地稅入庫的60%。而2005年蘇州全部外資企業的稅收也僅占到全市總稅收的41%。
不僅僅是稅收因素。有學者指出,由于蘇州外資和“三資”企業80%以上都是加工制造類企業,工人平均工資只有幾百元,與此同時,蘇州當地居民在大量外來勞動力的競爭壓力下,沒有競爭任何優勢;而政府部門為了降低成本吸引外資來本地投資,對此也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從某種程度上加劇了當地居民收入增長與GDP增速不平衡現象的發生。
而這也正是外界對“蘇州模式”和“溫州模式”中,“打工經濟”與“老板經濟”的爭議。對此,蘇州市委書記王榮表示,從目前的就業結構來看,由于蘇州老百姓主要依靠就業增加收入,和一些主要靠創業增加收入的城市相比較,蘇州老百姓的收入增長的確顯得相對落后了。
外企民企不可偏廢
事實上,面對外界一直以來存在的爭議,蘇州當地政府也有自己的想法。為了改變蘇州過于依賴外資企業的現狀,解決蘇州經濟發展的后勁問題,蘇州市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
從2003年開始,蘇州在下轄的一市五縣展開了“造富運動”,并計劃在2005年底以前,全面實現“富民運動”的25項指標;從2004年開始,蘇州市提出了促進民營經濟騰飛的三年計劃,即2006年蘇州民營企業的數量和上繳稅收都將實現翻番;而2005年,蘇州市又提出全民創業、自主創業,希望進一步助推民營經濟的發展。
據蘇州當地官員介紹,在上述“民營經濟的三年騰飛”計劃中,民營企業將享受到貸款等方面的政策優惠。用當地官員的話來說,蘇州正在用曾經支持外資的態度來支持民營企業。
然而,對當地的民營企業來說,一方面,資本的積累需要一個過程,另一方面,目前的市場環境已經比較完善,上世紀80年代浙江民營經濟起步階段時“一夜暴富”的奇跡已不可能再現。
“浙江的民營企業發展之路是很難復制的。”昆山市外經貿局局長張振躍對記者表示,“蘇州地區大部分民營企業的層次仍然較低,比如昆山的民營企業,1/2都是靠外資企業帶動的,1/3是為這些外資企業做配套服務的,它自己還不能獨立出來。”張振躍認為,民營經濟需要發展,但外資經濟仍然不可偏廢,而沒有外資經濟,蘇州地區的民營經濟也不可能發展壯大。
事實上,記者了解到,張的觀點在蘇州當地官員中也頗具代表性。而記者在采訪中還獲悉,以昆山為例,招商引資仍是該市今年的工作重點,并在昆山市政府的五大工作重點中高居首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