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瓶頸”仍難破解
一方面,是政府對于招商引資的高度重視,而另一方面,民企面臨的幾大“瓶頸”因素———土地、資金、人才等仍難在短期內得到解決。
就土地而言,以昆山為例,按照昆山市政府的規劃,為了減少資源消耗,今后將加大對單位土地投資強度的要求,其中,對民營企業的投資要求最低為250萬元/畝,而對外資企業的最低要求也不過是30萬美元/畝,相比之下,對民營企業的要求并不算低。
而從資金方面來看,盡管昆山當地政府為解決民企的融資問題甚至成立了專門的民企招商局,并大力在當地發展針對民企融資的擔保行業,但融資難仍然是當地民企面臨的一大難題。
“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為企業尋找資金。”民企招商局的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而記者采訪的多位當地企業家也表示,融資難幾乎是每個民營企業都會遇到的問題。“規模在1000萬以下的民營企業現在很難從銀行融到資金。”昆山市震雄銅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振榮告訴記者。
關于這些問題,在蘇州工商業聯合會等部門編撰的《2005年蘇州民營經濟發展報告》中也有提到。該報告指出,“稅制環境偏嚴,外企享受超國民待遇,而民營企業在計稅工資列支、稅收優惠等方面受到限制;融資環境偏緊,中小企業直接和間接融資比較困難的問題依然存在;服務環境偏硬,為民營企業減負的效果還不太明顯……”
“富民運動”與民企騰飛
不過,盡管仍然面臨諸多困擾,但從目前的情形來看,蘇州在“富民運動”和“民營經濟騰飛計劃”中還是取得了一定成就。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蘇州市民營企業總數已突破10萬戶,成為繼上海、北京、深圳、廣州之后,全國第5個民營企業數超10萬戶的城市;與此同時,蘇州民營企業今年上半年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所占的比例首次超過外資,躍居各類投資主體之首,顯示了蘇州投資結構的可喜變化。
此外,到去年年底,蘇州市民營經濟注冊資本已突破1800億,提前一年時間完成了民營經濟騰飛的3年計劃。
而從“造富運動”的成果來看,據蘇州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蘇州諸項經濟指標中,除了吸引外資名列全國第一之外,截至2005年底,蘇州農民人均年收入也達到了8393元,在全國20個重點城市中位居榜首。這使得蘇州城鄉人均收入的差距縮小到了1:2,而這樣的差異程度在全國來說也是比較小的。
有學者指出,要讓蘇州的經濟結構在一到兩年里就徹底轉變,是不太現實的。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研究發展中心張曄教授認為,如何在現有模式的基礎上,促進本土企業與外資加工企業的嫁接和配套才是“蘇州模式”當前所面臨的首要任務。
“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繼續走好適合蘇州特點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蘇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高志罡在接受采訪時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